午后的阳光透过市局办公楼的窗户,在会议室的桌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
陆珩站在投影幕布前,手里拿着激光笔,光束落在屏幕上那张“死亡光路”模拟图上,将整个案件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众人眼前。
“李思逸利用自身对光学和迷宫结构的精通,预设灯光程序,通过五次镜面反射,将低功率激光汇聚成致命能量,最终导致华辞良死亡。”
他的声音平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精准地击中案件的关键,“现场的碎镜片不仅是为了掩盖激光痕迹,更是为了营造‘艺术化’的犯罪现场,满足他被压抑已久的表现欲。”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
苏棠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拿着尸检报告,偶尔抬头补充几句:“尸检结果显示,死者体表的碳化痕迹与激光高温完全吻合,颈动脉伤口角度也与光束反射路径一致,进一步印证了陆队的推理。”
老王推了推眼镜,调出技术科的检测报告:“我们在迷宫设备间找到的金属盒,确实是信号接收器,里面的芯片有远程操控功能,与李思逸手机里的一款隐藏APP匹配度极高。案发当晚11点半,这款APP曾向接收器发送过触发指令,时间与华辞良的死亡时间完全吻合。”
陈默坐在角落里,手里转着笔,脸上带着几分感慨:“真没想到,一个才华横溢的设计师,最后会因为被剽窃成果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要是华辞良能尊重他的劳动,或许就不会有这场悲剧了。”
他的话让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有些沉重。
陆珩关掉激光笔,目光扫过众人:“才华不该成为犯罪的借口,被背叛也不能成为剥夺他人生命的理由。李思逸的遭遇值得同情,但他选择的方式,却让自己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一个加害者。”
苏棠轻轻点头,补充道:“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李思逸长期处于被忽视、被压抑的环境中,才华得不到认可,心理逐渐扭曲。华辞良的剽窃和羞辱,只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场悲剧,既是个人的不幸,也是行业内‘重名利、轻人才’现象的一个缩影。”
林静坐在一旁,手里拿着笔记本,若有所思地说:“李思逸的案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在后续的案件调查中,不能只关注表面的犯罪行为,还要深入挖掘嫌疑人的心理动机和成长背景,这样才能更全面地还原案件真相,也能为预防类似犯罪提供参考。”
陆珩将目光重新投向屏幕,只是这一次,他的指尖落在了那张承重墙镜的照片上。
镜面上的生日蛋糕图案格外醒目,中间蜡烛上的“烛”字像一个幽灵,在光影中若隐若现。
“案件虽然告破,但还有一个谜团没有解开。”
他的声音变得凝重,“李思逸指认现场时发现的蜡油图案,经检测与‘烛影’之前留下的线索有诸多相似之处,不排除‘烛影’与本案存在关联的可能。”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在平静的会议室里激起了涟漪。陈默立刻坐直身体:“‘烛影’?他们怎么会出现在这里?难道李思逸的犯罪,也是‘烛影’策划的?”
苏棠摇了摇头,语气带着几分不确定:“目前还不能确定。蜡油的凝固时间在案发后两小时左右,而李思逸当时有不在场证明,说明‘烛影’是在李思逸作案后才潜入迷宫留下图案的。他们的目的是什么,现在还不清楚——可能是挑衅,也可能是在传递某种信号。”
陆珩关掉投影,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
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却没能驱散他眼底的凝重:“不管‘烛影’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这个组织行事隐蔽,手段诡异,之前几起案件都与他们有关,却始终没能抓住他们的尾巴。这次的图案,或许是他们给我们的又一个‘提示’,也可能是一场新的阴谋的开始。”
会议室里的气氛再次变得紧张起来。
所有人都清楚,“烛影”的出现,意味着还没有结束,他们还需要继续保持着警惕。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张局走了进来。
他穿着一身笔挺的警服,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脸上带着几分疲惫,却难掩眼底的欣慰。
“案子的情况我已经大致了解了。”他走到会议桌前,将文件夹放在桌上,“虽然过程有些‘出格’,比如在迷宫里搞光束模拟,惊动了不少周边商户,但好在结果是好的,成功破获了案件,还揪出了李思逸这个凶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变得严肃了些:“不过,下次办案还是要注意影响,尽量减少对群众生活的干扰。咱们是警察,既要破案,也要考虑老百姓的感受,不能光顾着追求效率,忽略了这些细节。”
陆珩点了点头:“是,张局,下次我们会注意,提前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
张局摆了摆手,脸上的严肃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几分笑意:“算了,这次就不追究了,案子破了就好。对了,还有个事要跟你们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