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嚼着糖走出房门,迎面撞上王秀莲端着簸箕出来。
“起这么早?”婆婆问。
“嗯,和面得早点。”她说,“今儿我想换个新花样。”
王秀莲没再问,只点点头,转身往猪圈走。林晚站在院里,从木匣底层摸出一个小布包,打开一角,几根干枯的草药露出来。这是她昨夜从空间拿的,看着普通,其实是调理脾胃的好药材。她寻思着晒干磨粉,混进糯米糕里,做成养人又好吃的点心。
她搬出两个竹匾摆在院中,把草药小心铺开。刚摆好,王秀莲喂完猪回来,站门口看了两眼,皱眉道:“这些草根烂叶的,晒不好要发霉。”
林晚一愣,随即笑了:“妈您懂行,正愁不会挑呢。”说着就把手里的簸箕递过去。
王秀莲接过簸箕,嘴上还硬:“年轻人毛手毛脚,哪有我们那时候精细。”可手上的动作一点不慢,蹲下身就开始翻动药材,一片片拨匀,不让叠在一起。
林晚蹲在旁边看,见她手法熟练,心里踏实了些。她原怕自己不懂行,晒坏了药,也怕婆婆怀疑药材来路。现在有人帮着把关,反倒省了心。
“这东西怕潮,得上午九点后晒。”王秀莲一边翻一边说,“中午最热时要盖纱布防焦,翻动要轻,不能用手搓,不然香气就跑了。”
林晚点头记下:“那怎么才算晒到位?”
王秀莲捏起一片叶子,放在掌心搓了搓,闻了闻:“闻着清香不苦涩,一捻成粉就行。”她抬头看林晚,“你这是从哪儿弄来的?老中医那儿买的?”
“赶集时碰上的。”林晚顺口应,“说是能暖胃,我想试试做成糕点,卖的人少,说不定能赚点。”
王秀莲没说话,低头继续翻药。过了一会儿才低声说:“你要是真想做食疗点心,我家还有个老方子,用七味草配糯米,蒸出来暖胃,孩子老人吃了都不闹肚子。”
林晚眼睛亮了:“您教我呗,以后做成招牌!”
王秀莲嘴角动了动,没笑出来,但语气松了:“回头给你抄一份。”
两人蹲在竹匾边忙活,太阳慢慢爬高。林晚偷偷看婆婆侧脸,发现她眉头舒展,不像从前那样总绷着。她心里暖了一下,手上的动作也轻快起来。
“妈,这药晒好了放哪儿?”
“晾透了装坛子,底下垫层石灰防潮。”王秀莲说完,忽然想起什么,“西屋柜顶有个旧陶罐,你拿来使。”
林晚起身去拿,打开柜子翻出个灰扑扑的罐子,擦干净抱出来。王秀莲看了一眼:“就是它,我娘留下的,用了三十多年。”
林晚轻轻放好罐子,没说话。她知道,能把传家的老物件交给她用,说明婆婆心里已经认她了。
两人接着忙,王秀莲时不时指点:“这片翻过来,背阳了。”“那边太密,散开些。”林晚一一照做,动作越来越顺。
晒到日头正中,王秀莲起身拍了拍膝盖:“行了,再晒一个时辰就能收。中午太阳毒,得盖布。”
林晚应声,赶紧找块细纱布盖上。王秀莲进屋舀了碗水喝,出来时手里多了双粗布手套:“戴上,别晒伤手。”
林晚接过,心里一热:“谢谢妈。”
“谢啥。”王秀莲摆摆手,“干活就干活,别光站着。”
林晚戴上手套,继续守着竹匾。王秀莲也没走,坐在屋檐下小板凳上,一边择菜一边盯着药匾,时不时提醒:“东边掀角了,压一下。”“西南那块该翻了。”
林晚听着她的指挥,手脚不停。她发现婆婆虽然话少,但每句都管用。以前她总觉得农村老人迷信、落后,现在才明白,有些经验是几十年一点点攒下来的。
“妈,您以前也晒过这些?”
“那会儿穷,买不起药,有点小病都是自个儿采自个儿晒。”王秀莲低头掐菜梗,“我娘家在山脚下,野药多,从小就跟娘学。”
林晚点点头:“那您知道哪些能吃,哪些有毒吗?”
“当然。”王秀莲抬眼,“长白浆的不能碰,叶子带刺的要焯水,紫茎的一律不用。你这几种我都见过,无毒,但性温,体热的人少吃。”
林晚认真听着,把这些记在心里。她原本只想借个名头做新品,现在倒真学到了东西。
太阳偏西,王秀莲起身:“差不多了,收吧。”
林晚掀开纱布,药草干爽脆挺,一搓果然成粉。她小心收进陶罐,盖上盖子。王秀莲伸手按了按罐口:“密封好,别漏气。”
“知道了。”林晚把罐子抱进屋,放回柜顶。出来时,见婆婆正在刷锅,准备做饭。
“妈,我来吧。”
“你歇着。”王秀莲头也不回,“我烧水,你待会还得和面。”
林晚没再争,站在灶台边帮忙添柴。火光映在墙上,晃着两个人影。她看着婆婆弯腰搅锅的身影,忽然觉得这个家有了温度。
“妈,等摊子稳了,我想进点好面粉,再添个蒸笼。”
王秀莲搅着锅铲:“行,钱够就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