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卫东快过来,这位就是咱们厂的杨厂长。李副厂长看见林卫东,连忙招手。
杨厂长好。林卫东恭敬地问候。
好,好!杨厂长起身拍了拍林卫东的肩膀,厂里能有卫东这样的人才,我真是太欣慰了。
杨厂长您太客气了。
这可不是客套,你确实给了我们一个大惊喜。
这时,轧钢厂的其他领导陆续走进会议室。
厂长,可以开始了。李副厂长提醒道。
好,现在开会。杨厂长重新坐下,其他人也依次就座。
今天会议的主题大家都清楚。不过在正式讨论前,我们要先处理另一件事——关于贾东旭故意损坏设备,以及易中海强行维修导致二次损坏的问题。各位有什么意见?杨厂长直截了当地问道。
杨厂长,我认为必须严肃处理。李副厂长立即表态,几名领导随即附和。
具体怎么处理?
直接开除,这种员工不能留。
同意!
杨厂长闻言皱了皱眉。虽然昨天他严厉批评了何雨柱等人,但并未考虑过开除。毕竟现在开除工人手续复杂,即便是省级干部也要走流程,更别说他了。况且,易中海他们也算是他这边的人。
开除不合适。杨厂长摇头道,贾东旭的父亲是在厂里事故中去世的。而且易中海是八级钳工,直接开除太可惜了。
那杨厂长打算怎么处理?李副厂长笑着问道。
其实他早就料到杨厂长不会同意开除易中海等人。他提出这个建议,主要是为了林卫东——他知道林卫东和易中海他们的关系。无论杨厂长出于什么原因反对开除,都会让林卫东心生不满,这样林卫东就更可能向他这边靠拢了。
这个计划,简直完美。
杨厂长提议道:不如降级处理,把贾东旭降为学徒工。
易中海降为七级钳工。
降一级太轻了,昨天要不是卫东提醒,易中海差点造成事故。
贾东旭这种人,不适合留在车间,让他去扫厕所。李副厂长说道。
......好。杨厂长沉默片刻后点头同意。
见杨厂长同意,李副厂长朝林卫东使了个眼色,显得颇为得意。
林卫东点头回应,毕竟对方是在替他说话。
李副厂长见状,心里更加欢喜。
现在说说机器改造的事。杨厂长继续道,卫东,你把三种方案详细说一下。
林卫东站起身,第一种方案......
说完三种方案后,他坐回座位。
众人陷入思考。
如果全厂机器都改造,三种方案分别需要多久?杨厂长问。
第一种半个月,第二种一个月。第三种涉及外界因素,至少三个月才能完成新机器替换。
十五天……三十天……九十天。杨厂长指尖轻叩桌面,各位有什么想法?
要做就做最顶尖的。李副厂长斩钉截铁。
但新设备若效果不理想呢?原材料消耗巨大,厂里库存除去订单需求已所剩无几。更新设备还可能延误现有订单。另一位干部提出质疑。
原料不足可以采购。若产能真能倍增,原料和订单都不成问题。
与会人员分成了两派激烈讨论。
杨厂长内心更认同前者,毕竟三十天与九十天差异有限。
但他对新设备的可靠性存疑,毕竟尚未亲眼见证。
最担忧的是设备投入使用后,运行一段时间才显现缺陷。
正因如此,任何新型设备正式投产前都必须经历充分试用。
全面更换新设备无疑是场豪赌,尤其这还是年轻技术员林卫东的设计方案。
安静!杨厂长喝止嘈杂的会议室,我提议折中方案:保留半数旧设备进行改造,另半数更换新设备。拆卸的零部件要完整保存,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方案获得一致认可。杨厂长转向林卫东:听说你设计的零件对钳工技术要求极高,厂里工人能达标吗?
林卫东信心十足:八级钳工完全胜任。经过培训,七级甚至六级钳工也能操作。
那就好。杨厂长松了口气,同时对易中海的技术能力愈发怀疑。
会议临近尾声,吴工突然提议:厂长,我年事已高,想提前将工程科交给卫东。
这不合适。林卫东连忙推辞。杨厂长也劝道:老吴,再坚持半年吧,退休待遇有差别。
吴工坚持己见:我考虑得很清楚。经过昨日之事,我深刻认识到与卫东的差距。
在这位年轻技术员面前,老工程师显得力不从心。
工程部长期缺编,一直未设副科长。不如先让卫东试试?李副厂长建议。
杨厂长微笑赞同:这个提议很好,就让卫东暂代副科长职务。
见木已成舟,吴工只得应允:今后工程部的具体事务,就交由卫东全权负责了。
希望能多培养些技术骨干。吴工补充道。
您放心!林卫东明白这是权力交接的信号。
但想轻松卸任可没那么简单。
我有个建议,林卫东笑道,将设备更新分两部分:吴工负责改造旧设备,我主攻新设备研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