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刘禅在儋州岛(海南岛)设立了儋州郡,并命镇南将军张翼为郡守,治理海岛。
张翼领旨后率三千士卒南下,穿越南中茂密丛林,抵达雷州半岛最南端。眼前碧波万顷,海天一色,远处隐约可见一片苍翠陆地轮廓。
“将军,那就是儋州了。”向导指着远方说道。
数百艘大小船只组成的舰队浩浩荡荡跨海而行。登岛那一刻,湿热的海风扑面而来,参天椰林与陌生植被让将士们惊叹不已。
真正的变革随之展开。
张翼将三千士卒分驻岛上要地,每处营地都成为传播技术的中心。来自成都平原的农耕好手教土着开垦水田,引山泉灌溉;
南中来的象夫驯化当地象群,用于搬运木材;巴蜀工匠教授造船技艺,改进捕鱼方法。
最让土着惊喜的是汉人带来的稻种。
儋州气候炎热,雨水充沛,水稻竟能一年三熟。以往土着种植芋头、采集野果度日,常遇青黄不接之时。
如今见到金灿灿的稻谷堆满仓廪,无不欢欣鼓舞。
符望首领看着部落变化,对张翼道:
“往日我等居于雨林,茹毛饮血,今有屋舍良田,孩童饱食,此皆汉军之赐。”遂决心全力配合汉人开发儋州。
三年转瞬即逝,儋州岛已面貌一新。
沿海地带盐田纵横,每日产出雪白海盐;内陆梯田层叠,稻浪翻滚;各处作坊中,工匠们打造船只、织造渔网、加工椰制品;港口中停泊着大小渔船和商船,往来于大陆与海岛之间。
刘禅得报大喜,迁万余汉人上岛安居。诏书中特别嘱咐:“汉俚一家,勿分彼此,同心共建海外乐土。”(此为后话)
就在儋州日渐繁荣之际,沈莹的庞大舰队已在章安港整装待发。
这支由五十五艘楼船、三十余艘艨艟及众多补给船组成的舰队,载着八千将士、数十名医官、百余名各类工匠和学者,准备探索那个只存在于传说中夷州。
孟获拍着桅杆对沈莹笑道:“老夫当年在南中垦殖,未想今日竟要跨海征岛!”
已是花甲之年的孟获精神矍铄,对探险夷州充满热情。
沙摩柯则检查着五溪蛮兵的准备情况,这些来自武陵山区的战士擅长山地作战,对夷州可能出现的丛林环境毫不畏惧。
公元253年深秋,西北季风起时,舰队扬帆出港。海天一色,蔚蓝无垠,船队如一群白色海鸟掠过波峰浪谷。
航行并非一帆风顺。
第三日,风暴突至,巨浪如山压来,数艘小船瞬间倾覆。沈莹临危不乱,指挥大船围成屏障,救起落水者。
风浪过后清点,损失百余人和部分物资,但主力尚存。
“继续前进!”沈莹坚定下令,“夷州必在东方!”他要完成20多年前未竟的事业!!
又航行两日,就在淡水即将告罄时,了望哨突然高呼:“陆地!前方有陆地!”
远处苍翠的山峦轮廓渐渐清晰,比儋州更为雄伟壮观。海岸线曲折蜿蜒,白色沙滩与黑色礁岩相间,山上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舰队择地泊岸,士卒们迫不及待踏上这片新奇土地。
夷州植被茂密异常,参天古木上藤蔓垂挂,奇花异草遍地丛生,鸟兽啼鸣声不绝于耳。
当地山越人很快出现,他们身材不高但体格健壮,身穿麻布衣,手持竹弓石矢,警惕地观察着这群不速之客。
有了儋州经验,以及20年前的经验,沈莹命将士不可轻动兵刃,自己带着孟获、沙摩柯和少数护卫,捧着礼物上前交涉。
“大汉天子遣使来访,特备薄礼以表友好。”
通过几名略通山越语的向导翻译,沈莹表达了来意。
山越人见到精美的丝绸、实用的铁器和从未尝过的茶叶,戒备稍缓。更让他们惊喜的是汉人带来的大量稻米和鲸肉干!!
数日交往后,山越部落首领终于邀请汉人前往他们的聚落。
沿途所见,山越人已会种植芋薯、纺织麻布、烧制陶器,但尚未掌握金属冶炼和水利技术,也没有文字。
最隆重的时刻到来时,山越各部落齐聚一堂。
孟获与沙摩柯的豪爽性格深得山越人欣赏,他们与山越首领共饮米酒,竟在盟会上结为兄弟。
“夷州山越与大陆汉人本是一家,今当共尊大汉天子!”
山越大首领高声宣布,各部落代表纷纷附和。
沈莹当即代表大汉天子接受夷州归附,承诺汉军将帮助山越人改进技术、发展生产、建立秩序。双方刻石为盟,约定永世友好。
消息传到成都,刘禅在朝会上将儋耳郡的奏报传阅众臣。
蒋琬出列奏道:
“如今四海归一,当修撰新的《舆地志》,将儋州、夷州尽数载入,让后世知晓大汉海疆之广。”
董允亦道:“臣听闻儋州产的珍珠圆润光洁,可遣能工巧匠制成宝冠,赐给有功之臣,彰显皇恩。”
刘禅大喜过望,在朝会上对群臣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