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关于蓝玉赫赫战功的讨论并未停歇,反而更加深入,甚至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网友“战场细节控”发言:不过说实话,捕鱼儿海之战,蓝玉作为主将表现并非十全十美。史书记载,明军一度在荒漠中迷失方向,补给困难,士气低落,蓝玉甚至曾动摇想要退兵。多亏了老将永昌侯耿炳文和定远侯王弼等人坚持,认为“受命深入,未见敌而还,何以复命?”力主继续进军,这才有了后来的大捷。】
【网友“主帅担当论”反驳:楼上要求太苛刻了!主帅犹豫是正常的,毕竟要为一军安危负责。关键在于蓝玉最终采纳了正确意见,并且指挥了接下来的决战,取得了辉煌胜利。这说明他并非刚愎自用之辈,能听得进良言。】
【网友“威望观察者”指出:大家想想,耿炳文、王弼是什么人?那是跟着朱皇帝起兵的老资格侯爵,沙场宿将!蓝玉一个后起之秀,能让这些老将最终听从他的决策和指挥,这本身说明了什么?说明从云南打到辽东,蓝玉靠实实在在的军功积累起来的威望,已经足以比肩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这些顶级公爵了!这才是他真正的资本!】
这些讨论,将蓝玉未来形象勾勒得更加立体,他并非算无遗策的军神,也会犹豫,但能纳谏,且凭借战功赢得了军中老将的认可,这无疑是他权势达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紧接着,关于蓝玉最终爵位的讨论,将争议推向了高潮。
【网友“性格决定论”感叹:唉,说实话,以蓝玉捕鱼儿海的功劳,本来朱元璋是准备直接封他为“梁国公”的!这可是个好封号,地域重要,寓意也好。结果就因为他自己太过骄纵跋扈,朱皇帝才临时把“梁”字改成了同音的“凉”字,成了“凉国公”。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这里面警告的意味已经很浓了。】
【网友“考据派”立刻纠正:楼上说法时间线不对!根据《明实录》,蓝玉封“凉国公”是在洪武二十年,是为了奖励他逼降纳哈出、平定辽东的功劳。跟捕鱼儿海之后改封号不是一回事。而且,蓝玉最终的爵位就是凉国公,根本就没有被正式封为梁国公过。】
【网友“阴谋论分析家”提出另一种看法:不对!我研究过,蓝玉的梁国公的确封了,但时间非常微妙,是在洪武二十六年!那时候朱元璋已经决定要对他动手了。先给他晋封梁国公,意思是:你的功劳,朕认了,该给你的荣耀和肯定,一点不少。但功是功,过是过,下面,我们就要开始算总账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帝王心术,先捧后杀,让你死得“名正言顺”。】
“梁国公”还是“凉国公”?是因跋扈被改封,还是因功先封“凉”后晋“梁”?亦或是临死前的“追封”以示功过分明?网友们各执一词,引经据典,争论得不亦乐乎。这番关于爵位名号和时间点的细致考据与争论,听在天幕下的众人耳中,却更显得波谲云诡,寒意森森。
尤其是那句“功是功,过是过”,“先捧后杀”,让许多深知朱元璋性格的勋贵背后沁出了一层冷汗。若这“梁国公”真是屠刀落下前的最后一杯毒酒,那这蓝玉未来的结局,恐怕比单纯的“剥皮萱草”更令人胆寒。
大都督府值房内,蓝玉脸上的激动潮红稍稍褪去,眉头紧紧锁了起来。爵位的争议他一时难以理清,但“跋扈”、“惹得朱皇帝不快”、“先捧后杀”这些词,却像冰锥一样,刺入了他火热的心头,带来一阵清醒的刺痛。功勋……似乎并不仅仅是功勋那么简单。
奉天殿前,因“剥皮萱草”与“梁国公”的巨大反差而弥漫的诡异寂静,被一声沉稳的慨叹打破。
发出这声慨叹的,正是位列勋贵之首的魏国公徐达。他见气氛凝重,尤其是察觉到御座之上陛下那深沉难测的目光,心知需得有人打破这僵局,便顺着天幕所言,将话题引向了军功本身,声音不高,却足以让周遭几位重臣听清:
“捕鱼儿海……深入漠北,千里寻敌……”徐达微微颔首,目光中流露出同为统帅的审慎与理解,“舆图不全,水草难觅,粮秣转运维艰,士卒疲于奔命……此中之艰险困厄,非亲身统兵者,难以体会其万一。主将一念,系十数万将士之生死,关乎国朝北疆之安危,重若千钧啊。”
他这番话,顿时吸引了身旁冯胜、傅友德等人的注意。徐达继续道,语气带着几分设身处地的考量:“若换做是吾等身处彼时彼境,面对那般困局,恐怕……心中权衡计较,比那蓝玉犹有过之。寻敌不见,有负君命;浪战失利,罪责更深。耿将军、王将军敢于坚持进军,是其勇毅果敢;而蓝玉身为统帅,能于重重压力之下,明辨利害,最终纳良言而决断进击,一举建功,此其能为与担当所在。此战之胜,首功当在统帅之决断。”
徐达此言,并非为蓝玉开脱,而是基于自身丰富的指挥经验,道出了为主将者的不易,将众人的注意力从可怖的结局,暂时拉回到了那煊赫战功本身的艰难与价值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