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码电报引发的震动还在持续发酵,河口镇却已经投入到新一轮的备战中。控制区的扩大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后勤压力。
清晨的河口镇广场上,刘顺站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木台上,面前是黑压压一片前来应征的青壮年。自从红警军团大败日军的消息传开后,周边村镇的年轻人纷纷前来投军。
“乡亲们!感谢大家的热情!”刘顺的声音通过简易扩音器在广场上回荡,“但是打仗需要分工协作,不是所有人都要上前线。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后勤保障人员!”
台下的人群窃窃私语,一个高个子青年大声问道:“刘副司令,咱们不当战斗兵,能摸到枪吗?”
“当然能!”刘顺肯定地回答,“民兵队既要负责运输物资,也要学会保卫家园。每个人都要接受军事训练!”
这番话引起了一阵欢呼。在红警军团取得辉煌战果的鼓舞下,这些普通百姓对打鬼子充满了热情。
在林骁的授意下,民兵队开始了大规模扩编。原先的五十人编制扩大到了一百人,分为四个排:运输排、工程排、巡逻排和预备排。
运输排负责物资调配和运送,配备了二十辆从日军手中缴获的骡马大车;工程排负责工事修筑和道路维护;巡逻排配合正规军维持控制区治安;预备排则作为战斗预备队,接受最严格的军事训练。
“指挥官,新的民兵编制已经完成。”刘顺在指挥部向林骁汇报,“按照您的指示,每个排都配发了武器,巡逻排和预备排还额外配发了手榴弹。”
林骁仔细审阅着编制表:“训练要抓紧。特别是预备排,要按正规军的标准来训练。”
“明白!已经安排红警士官负责训练工作。”
就在这时,运输排的第一次大规模行动开始了。由于控制区扩大,各个前沿据点都需要补给。二十辆大车满载着粮食、弹药和建材,在民兵的护卫下驶出河口镇。
带队的是运输排排长王老五,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车夫。他骑着马在车队前后巡视,不时大声吆喝着:
“都跟紧了!保持车距!” “注意两边山坡,小心埋伏!”
车队沿着新修整的道路前进,沿途经过的村庄都有村民自发出来帮忙。在李家沟,村民们主动提供饮水;在张家庄,他们帮忙更换了一辆损坏的车轮。
“老王,照这个速度,今天能跑完三个据点。”副排长高兴地说,“比以前快多了!”
王老五抹了把汗:“这都是刘副司令调度得好。以前咱们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现在有了统一指挥,效率自然上去了。”
确实,在刘顺的精心组织下,整个控制区的后勤体系焕然一新。每个村庄都设立了物资中转站,建立了规范的领取和发放制度。主要道路上有民兵设立的检查站,既保证了安全,又能及时提供帮助。
当天下午,运输队圆满完成任务返回河口镇。统计显示,这次运输的效率比之前提高了整整一倍。
“指挥官,按照这个效率,我们的后勤保障能力完全可以支持更大规模的作战。”刘顺兴奋地报告。
林骁满意地点点头,但随即又皱起眉头:“不过,控制区扩大也带来了新的隐患。我们的防线拉长了,难免会有漏洞。”
这句话很快得到了应验。
深夜,巡逻排在控制区边缘的森林中发现了一串可疑的脚印。排长赵大山立即警觉起来,一边派人跟踪,一边向指挥部报告。
“指挥官,在二号地区发现可疑足迹,初步判断是日军的侦察兵。” “继续跟踪,不要打草惊蛇。我派特战排支援你们。”
林骁立即接通了赵铁柱的通讯:“有老鼠溜进来了。带你的人去二号地区,务必活捉。”
“明白!”
赵铁柱的特战排迅速出动。这些经过严格训练的精兵在夜色中如同鬼魅,很快就与巡逻排汇合。
“什么情况?”赵铁柱低声问道。 “发现五个人的足迹,往发电站方向去了。”赵大山指着地上的痕迹,“很专业,一直在利用地形掩护。”
赵铁柱仔细观察着足迹:“是日军的侦察小队没错。他们应该是冲着我们的发报站来的。”
此时,在距离发电站不到一公里的山沟里,五个黑影正在悄悄移动。带队的是日军特等射手小野曹长,他们奉命前来查明红警军团的电台位置。
“曹长,发现目标。”一个士兵低声报告,“前方就是发电站,电台应该就在里面。”
小野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发电站的防卫。那里灯火通明,可以看到巡逻的士兵和架设的天线。
“很好。”小野放下望远镜,“记录坐标,准备撤退。”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已经落入了陷阱。
“铁锤,锁定目标位置。” “目标已锁定,距离983米,正在向东南方向移动。”
林骁在指挥部通过无人机监控着整个区域。当日军侦察小队开始撤退时,他下达了收网的命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