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的第一场雪,在夜里悄无声息地落了下来。
清晨,岑卿推开窗,外面已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远处的山峦覆着皑皑白雪,近处的竹林被积雪压弯了腰,偶尔抖落一团雪雾。合作社的屋顶盖着厚厚的雪被,屋檐下挂着晶莹的冰凌。
她架起手机,开启了直播。
“下雪了。”她对着镜头轻声说,呼出的气息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
直播间的观众瞬间被雪景吸引:
“好美的雪!我们这里已经好几年没下过这么大的雪了。”
“竹林雪景太有味道了,像古画一样。”
“归晚多拍点,让我们这些南方人也过过眼瘾。”
岑卿穿上厚厚的棉袄,系上围巾,拿着手机在村里慢慢走着。镜头掠过覆雪的田埂、结冰的溪流、挂着冰棱的老槐树。积雪在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偶尔有麻雀从雪地里惊起,振落枝头的积雪。
她走到李爷爷家院外。老人正在清扫院中的积雪,动作不紧不慢,扫帚划过雪地留下整齐的痕迹。院角的几丛晚菊在雪中依然挺立,金黄的花瓣衬着白雪,格外醒目。
“李爷爷早。”岑卿打招呼。
老人抬起头,看了看她的手机镜头,又继续低头扫雪:“雪大,路滑,小心着点。”
“知道啦。”
她又走到合作社仓库。张婶和李大娘正在门口铲雪,见到镜头,笑着挥手:
“晚晚这么早就直播啊?这雪景确实好看。”
“咱们青山坳的雪,不比那些景区差。”
直播了一个多小时,岑卿才回到家中。母亲李素珍正在灶房熬粥,见她回来,递过一碗热腾腾的姜茶:
“快暖暖身子,这么大雪还在外面跑。”
第七十三章 三日客至
雪后初晴的第三天,阳光格外明亮,将覆雪的山林照得晃眼。岑卿正在合作社里整理这几日的订单,忽然听到村口传来一阵陌生的汽车引擎声。
她走到窗边望去,只见两辆挂着省城牌照的车正小心翼翼地驶进村,在合作社前的空地上停了下来。第一辆车里下来的是一对中年夫妇,第二辆车则是三个结伴而来的年轻人。
“请问,这里是‘归晚演书’直播的那个青山坳吗?”中年男子操着略带口音的普通话问道,手里还拿着手机,屏幕上正是岑卿的直播界面。
岑卿有些惊讶,连忙迎出去:“是的,欢迎你们。路上不好走吧?”
“导航显示三个小时,结果开了四个多小时。”年轻女孩搓着冻红的手,“不过一路上雪景太美了,值得!”
原来这几批客人都是看了三天前那场雪景直播后,特意趁着周末前来。中年夫妇姓王,在省城开着一家小店;三个年轻人则是同一家公司的同事,趁着休假结伴出游。
王太太好奇地打量着合作社的陈列:“直播里看到的那些山货,就是在这里包装的吗?”
“是的,要进来看看吗?”岑卿推开合作社的门。
一行人走进仓库,正好遇见张婶在检查新一批的酸菜。见到陌生人,张婶先是一愣,听岑卿说明来意后,立刻热情地招呼起来:
“来来来,尝尝我们刚开坛的酸菜。这坛是腌了三十天的,味道正好。”
她拿出小碟子,给每位客人都夹了一筷子。酸香扑鼻,让人食指大动。
“真好吃!”一个年轻男孩赞叹道,“和超市里卖的味道完全不一样。”
另一边,李叔正在院子里翻晒最后一批笋干。金黄的笋片在雪后初晴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诱人。王先生蹲下身,仔细看着笋干的成色:
“这个品质真好,我们在城里根本买不到这么好的笋干。”
三个年轻人对合作社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不停地拍照留念。当他们看到墙角堆放的礼盒包装时,更是赞不绝口:
“这个包装设计真有特色,竹纹的质感真好。”
趁着阳光正好,岑卿带着他们在村里转了一圈。积雪尚未完全融化,青石板路上还留着斑驳的雪痕。远处的山峦戴着雪白的帽子,在蓝天下格外分明。
“这里的空气真好,”王太太深深吸了口气,“在城里从来呼吸不到这么清新的空气。”
走到溪边时,他们遇见正在取景的徐明远。他架着画板,对着雪后竹林写生。见到众人,他微微点头致意。
“你画得真好!”一个女孩凑近看了看,“是这里的学生吗?”
徐明远摇摇头:“我在这里学竹编。”
“竹编?”另一个年轻人好奇地问,“是跟村里老人学的吗?”
“嗯,李爷爷是村里的老手艺人。”
这话引起了王先生的兴趣:“我们能去看看吗?”
于是一行人又转道去了李爷爷家。小院里,老人正坐在屋檐下编竹篮,细密的篾丝在他手中灵活地穿梭。见到这么多人,他手上的动作顿了顿。
“李爷爷,这些客人想看看您编竹器。”岑卿解释道。
老人点点头,继续手里的活计。只见他手指翻飞,不一会儿一个精巧的篮底就初具雏形。众人都看得入了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