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晨光透过木格窗棂,在泥土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岑卿正在灶间帮着母亲李素珍生火,小心翼翼地往灶膛里添着柴禾。橘红色的火苗舔舐着锅底,映得她脸颊微微发烫。
“火候正好,慢点添柴。”李素珍一边揉着面团,一边叮嘱,“你爸就爱吃这种小火烙的饼,外脆里软。”
就在这时,父亲林建国从里屋走出来,手里拿着岑卿那部屏幕有裂纹的旧手机,脸上带着少见的困惑神情。他在门口踌躇了一下,才开口:“晚晚,你这手机……从刚才开始就叮咚响个不停。”他把手机递过来,粗糙的食指在屏幕上轻轻点着,“是不是坏了?要不要拿到镇上找人看看?”
岑卿擦净手上的柴灰,接过手机。解锁屏幕的瞬间,通知栏不断弹出的红色数字让她指尖微微一顿——58条新消息。
她点开创作中心,当看到播放量1.8万,点赞3276,粉丝数503的数据时,呼吸不由得放缓了。
“没坏,爸。”她轻声解释,将屏幕转向父母,“是我前几天拍的那个做野菜饼的视频,有人看了。”
正在往锅里贴饼的李素珍闻言转过头来,围裙上沾着点点面粉:“就你整天对着菜园子、锅台拍的那些?真有人看啊?”她放下锅铲,在围裙上用力擦了擦手,才小心地接过手机。
“嗯,您看,有五百多人关注了。”岑卿指着粉丝数说道。
“五百?”李素珍睁大眼睛,把手机拿得更近些,眯着眼仔细数了数那个数字,“哎呦,这么多人啊!”她突然压低声音,带着几分担忧:“这……这不要紧吧?会不会有人说什么闲话?要不咱们别拍了?”
一直沉默站在一旁的林建国这时也背着手凑近,看了眼屏幕上滚动的评论,虽然看不清具体内容,但那不断刷新的态势让他点了点头:“有人看,是好事。”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正经拍视频,不丢人。”
岑卿心头一暖,接过母亲递回来的手机:“妈,您放心,就是教人做做饭,讲讲地里的事,不拍别的。”
她开始仔细翻阅评论区。大多数评论都很友善:
“看哭了是怎么回事?明明只是一块饼……”
“博主的声音里有故事,这不仅仅是在教做菜。”
“想起了我奶奶,她也说过类似的话,说野菜救过她的命。”
“这种粗糙的质感太真实了,这才是真正来自土地的食物啊!”
“从艾草视频跟过来的,博主的内容真的有一股安静的力量。”
“所以这野菜饼,是博主自己的故事吗?‘新生的起点’听得人心头一颤。”
一条被顶到热评区的留言引起了她的注意:
“从艾草视频关注过来的,博主考虑直播吗?想看实时制作过程,感觉会很治愈。另外,野菜饼背后的故事可以多讲讲吗?”
下面跟着二十多条附议:
“同求直播!想听博主说话!”
“+1,感觉博主的声音很好听!”
“想看翻车现场(不是)”
直播?岑卿想起一个月前那个只有自己一个观众的清晨,对着菜园自言自语的情景。现在,似乎可以尝试真正的互动了。
她沉吟片刻,在那条热评下回复:“谢谢大家的喜欢。直播我会认真准备的,也许就在这几天。故事以后慢慢讲给大家听。:)”
这条回复瞬间又引来了十几条欢呼和期待的留言。
“啊啊啊被翻牌了!”
“坐等直播!”
“已经关注开播提醒了!”
放下手机,岑卿发现母亲已经盛好了粥,脸上的担忧早已被藏不住的欣喜取代:“我就说我们晚晚做什么都像样!你看,拍个做饭都有这么多人看!”她突然想起什么,急忙问:“那今天想拍什么?妈给你打下手!要不要拍揉面?还是拍烙饼?”
连一向沉默的林建国也默默行动起来,把院子里晒得最好的那捆柴火搬到了灶台边最顺手的位置,又拿起抹布,把本就干净的灶台又擦了一遍。
这细微的变化让岑卿嘴角不自觉微微扬起。她知道,有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她不再是完全隐匿在数据海洋里的孤岛。“归晚演书”这个小小的账号,像深夜里点亮的一盏豆灯,虽然光芒微弱,却确实照亮了一小方天地,也照亮了这个平凡清晨的灶房。
“妈,”她接过母亲递来的粥碗,“下午我想拍怎么晾柿饼,您教教我?就从选柿子开始拍。”
“哎!好!好!”李素珍连声应着,眼角的皱纹都笑深了,“妈这就去挑最甜最圆的柿子!咱们后院那棵老柿子树结的果最甜了!”
“爸,”她又看向正在默默收拾院子的父亲,“后山的野栗子是不是熟了?您有空带我去认认路吗?我想拍个捡栗子的视频。”
林建国停下扫地的动作,点了点头:“明天一早去。露水干了正好。”他想了想,又补充道:“我知道哪片坡的栗子最大最甜。”
饭后,她回到房间,拿出那个写满笔记的本子,开始认真规划。下一次短视频就拍传统柿饼的制作过程——从选果、削皮、晾晒到出霜,完整记录时间赋予食物的魔法。第一次正式直播就定在明天采栗子的时候——带着大家云游秋天的山林,听听鸟鸣,看看漫山遍野的秋色。
她在本子上工整地写下:
【直播准备清单】
检查手机电量、内存
准备采集篮、厚手套
想好3-5个互动话题
遇到突发状况如何应对
喜欢今天也在努力拯救悲惨路人丁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今天也在努力拯救悲惨路人丁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