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的“影视行业春季峰会”现场,台下坐着不少影视公司高管——华谊的王中军、博纳的于冬正在低声讨论春节档票房,而高浪的目光却落在了舞台侧屏滚动的行业数据上:“2017年选秀节目播放量同比增长180%,《明日之子》《快乐男声》衍生商业价值超50亿,素人选手粉丝转化率达35%,远超传统影视新人。”
“高总,还在看选秀数据呢?”旁边传来熟悉的声音,是腾讯视频综艺部总监陈杰,他手里拿着一份《创造101》项目计划书,“我们刚把方案报给总部,想做国内首个女团养成选秀,不过不少公司觉得‘选秀已经过时了’,你怎么看?”
高浪接过计划书,指尖划过“素人养成+观众投票”的核心模式,嘴角扬起笑意:“过时的是‘同质化选秀’,不是‘养成类选秀’。以前的选秀只选‘会唱歌跳舞的’,但现在观众要的是‘有记忆点、能共情的人’——你们这个‘女团养成’,要是能挖掘选手的真实特质,再绑定粉丝参与感,潜力比传统影视新人挖掘大多了。”
陈杰眼睛一亮:“我就知道你懂!现在不少公司怕‘选手塌房’‘投入打水漂’,不敢合作,你们浪潮要不要试试?比如推荐选手,或者后续参与艺人经纪?”
高浪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指着计划书里的“商业变现”板块:“后续选手的影视、综艺、衍生品资源,才是选秀价值的关键。等你们确定选手招募标准,我们可以聊聊深度合作——浪潮的文化IP、文旅资源,或许能帮选手解决‘出道即失业’的问题。”
峰会结束后,高浪立刻召集浪潮核心团队开会,会议室的白板上贴满了选秀行业的数据报告——市场部总监刘敏刚做完调研,正用激光笔指向关键数据:
“根据我们的调研,2017年选秀出道的艺人中,80%能在半年内接到商业代言,其中头部选手代言费达500万/年,相当于二线影视新人的3倍;更重要的是,选秀粉丝的‘付费意愿’极强,《明日之子》粉丝为选手投票、打榜的消费人均超800元,远超影视剧粉丝的周边消费。”
“但风险也不小吧?”艺人经纪部副总监赵凯皱着眉,“去年某选秀选手刚出道就被曝‘学历造假’,合作品牌损失超2000万;而且选秀选手大多没经过专业影视培训,后续接戏难度大,很容易‘出道即巅峰’。”
高浪敲了敲桌子,将话题拉回核心:“风险能通过体系控制,但潜力是不可替代的。第一,成本优势:我们签成熟艺人,签约费动辄上千万,还得给资源;但选秀选手前期投入低,要是能在海选阶段就锁定潜力股,成本能降60%;第二,粉丝基础:传统新人需要3-5部作品才能积累粉丝,选秀选手通过3个月节目就能收获百万粉丝,后续影视项目的宣发成本能省一半;第三,生态适配:我们有文旅区、衍生品、短视频平台资源,选秀选手可以做文旅区宣传大使、衍生品代言人、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就算影视资源跟不上,也能通过其他渠道变现,避免‘失业’。”
他边说边在白板上画了一个“选秀-生态”闭环:“比如选手出道后,先去华侨城文旅区做‘非遗体验官’,拍短视频宣传,积累路人缘;再参与我们的文化IP衍生剧,比如《三星堆》的番外短剧,用角色打磨演技;最后通过衍生品代言实现商业变现——这个闭环能解决选秀选手的‘后续发展’问题,也能为我们的生态注入新流量。”
刘敏补充道:“我们还发现一个趋势,Z世代观众更愿意为‘真实感’买单。比如某选秀选手因‘唱歌跑调但努力’圈粉,粉丝说‘看到了努力的自己’,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比传统影视新人的‘完美人设’更有共鸣——这正好能和我们的‘非遗传承’主题结合,比如让选手学习非遗技艺,展现‘努力成长’的特质,既正能量,又有记忆点。”
团队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2017年某选秀节目因选手“私生活混乱”停播,导致合作方损失惨重;传统选秀“重选拔、轻培养”的模式,也让不少公司对选秀望而却步。高浪深知,要做选秀,必须先建立“全周期风险控制+后续培养体系”,这也是浪潮区别于其他公司的核心优势。
会议上,团队确定了三大核心策略:
1. 前期风控:背景调查+特质筛选:成立“选秀专项风控小组”,由法务部陈琳牵头,对候选选手进行“三层背景调查”——家庭背景、社交媒体历史、过往经历,排除有负面风险的选手;同时,筛选标准不局限于“唱跳能力”,更注重“有记忆点的特质”,比如“努力型”“真实型”“文化适配型”,避免“千篇一律的花瓶”;
2. 中期绑定:合约约束+资源倾斜:与选秀制作方约定“优先签约权”,对潜力选手签订“阶梯式合约”——出道前仅绑定基础合作,出道后根据表现逐步开放影视、文旅资源;合约中明确“负面行为违约金”,同时加入“培养条款”,比如要求选手定期参与浪潮学院的“影视表演、非遗文化”培训,确保后续发展潜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