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公益表彰大会”现场,国徽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高浪身着深色西装,从民政部副部长李娟手中接过“全国文化公益示范企业”牌匾,牌匾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这是国内文化公益领域的最高荣誉,也是浪潮社会形象获得官方认可的关键标志。
“浪潮的‘文化IP+公益’模式,为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保护提供了新路径。”李娟在颁奖词中强调,“你们不仅投入资金,更用IP内容让非遗‘活起来’,用公益教室让文化‘走进孩子心里’,这种‘输血+造血’的公益模式,值得所有企业学习。”
台下,文旅部的张磊笑着向高浪点头——此前,浪潮的“非遗传承扶持计划”已被纳入文旅部“国家级非遗保护示范项目”,和田艾德莱斯绸工坊还成为“全国非遗旅游示范点”,年接待游客突破5万人次。这些官方认可,让浪潮的社会形象从“影视公司公益参与者”,升级为“文化公益领域的引领者”。
表彰大会结束后,高浪在后台被记者围住,当被问及“未来公益计划”时,他笑着透露:“我们正在筹备一部公益电影《非遗守护者》,我会亲自担任导演,把阿依古丽老师、古丽米热这些非遗传承人的真实故事搬上银幕——用电影的力量,让更多人看见非遗背后的坚守,这也是我们提升社会形象的核心:不是靠宣传,而是靠作品说话。”
2017年6月,《非遗守护者》在和田艾德莱斯绸工坊开机——这是高浪继《丝路行者》《洛阳迷案》后,再次执导文化题材作品,也是他首次尝试“公益纪实电影”。影片以阿依古丽培养古丽米热等年轻学徒的故事为主线,融入敦煌壁画修复、彝族刺绣等其他非遗项目的片段,核心是“展现非遗传承人的困境与坚守,传递‘文化保护需要每个人参与’的理念”。
开机仪式上,高浪对着剧组全体成员强调:“这部电影不要‘刻意煽情’,不要‘主角光环’,要的是‘真实’——比如古丽米热刚开始织绸时会断线,阿依古丽老师会发脾气,这些真实的细节,比任何刻意设计的泪点都有力量。”
拍摄“古丽米热第一次织出完整‘巴旦木花纹’”的戏时,高浪拒绝让演员“演开心”,而是让古丽米热真实还原当时的场景——她织完最后一针,先愣了几秒,然后摸了摸织好的绸面,眼泪突然掉下来,却没哭出声,只是对着阿依古丽小声说:“老师,我做到了。”
“停!这条过!”高浪看着监视器,眼眶微红,“这就是我要的感觉——非遗传承的快乐,不是‘欢呼雀跃’,是‘如释重负’的踏实,是‘没辜负期待’的愧疚与骄傲交织。”
影片拍摄期间,浪潮艺人全员参与:
? 热巴:客串饰演“来工坊采风的设计师”,戏份虽少,却主动要求学习艾德莱斯绸基础织法,拍摄时“设计草图”都是自己亲手画的,上面还标注了“适合做连衣裙的花纹”;
? 杨蜜:担任影片“公益宣传大使”,跑遍全国10所高校举办“非遗分享会”,带着影片片段与学生交流“文化保护的意义”,单场分享会参与人数最高达2000人;
? 赵金麦:带着丽江公益教室的孩子来工坊探班,拍摄“孩子向古丽米热学习织绸”的纪录片,作为影片片尾彩蛋,不少观众看完彩蛋后留言“想带孩子去非遗工坊体验”。
导演贾玲来探班时,看着片场真实的非遗传承人、忙碌的学徒,感慨道:“高浪,你这哪是拍电影,是在用镜头‘记录文化的生命力’——这样的作品,不用宣传,自然能打动人心,浪潮的社会形象,就藏在这些真实的细节里。”
《非遗守护者》拍摄期间,高浪策划了“非遗体验季”公众互动活动,让浪潮的社会形象从“屏幕里”走进“生活里”:
? 线下体验:在全国15个城市开设“非遗快闪店”,邀请阿依古丽、敦煌壁画修复师等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技艺,公众可以亲手体验“简易艾德莱斯绸织法”“迷你壁画临摹”,北京快闪店甚至出现“排队2小时体验”的盛况;
? 线上互动:在微博发起“#我的非遗小故事#”话题,鼓励网友分享自己与非遗的缘分,比如“奶奶的刺绣手帕”“旅游时买的皮影戏”,高浪亲自翻牌100位网友,为他们送上《非遗守护者》点映门票,话题阅读量破8亿;
? 教育联动: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开设“非遗文化实践课程”,让学生走进和田工坊、敦煌研究院,参与非遗保护实践,课程还被纳入高校“社会实践学分”体系。
北京快闪店现场,62岁的王阿姨体验完织绸后,拉着高浪的手说:“以前我觉得非遗是‘老古董’,今天亲手织了这几针,才知道这里面都是讲究——你们浪潮做的这事,比拍多少娱乐电影都有意义,以后我会让孙子也来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