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2日,《归途》后期制作进入收尾阶段,宣传组正筹备发布首支预告片。高浪刚在剪辑室敲定预告片的最后一版镜头,林薇就踩着高跟鞋冲进来,手里的平板电脑屏幕亮着,脸色比上次华谊发通稿时还要难看。
“高总,出事了!华谊这次来真的——半小时前,十几个营销号同时发了‘《归途》历史失真’的通稿,还附了所谓的‘证据图’,现在#归途历史错误#已经冲到热搜第七了!”
高浪接过平板,快速滑动屏幕。排在热搜前列的词条下,营销号“影视圈内幕君”的帖子被转了上万次,内容里贴了三张对比图:第一张是《归途》片场的道具驴车,被标注“1949年西北沙漠商队用的是骆驼车,驴车多见于华北平原,属于明显地理错误”;第二张是杨蜜饰演的苏晓穿着的列宁装,配文“1949年归国女学者多穿旗袍或西式连衣裙,列宁装是1950年代干部制服,提前出现属于时代错位”;第三张更离谱,截取了剧本里“苏晓用钢笔记录实验数据”的片段,声称“1949年国内钢笔稀缺,学者多用水笔,用钢笔是刻意美化”。
帖子最后还煽风点火:“打着‘致敬历史’旗号,却连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顾,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到底是纪念先烈还是消费情怀?”下面跟着几百条跟风评论,有华谊买的水军刷“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还有不明真相的网友质疑“原来之前的幕后花絮都是作秀”。
“这些‘证据’全是断章取义!”剪辑师老陈凑过来看了一眼,气得拍桌子,“驴车的事,李教授特意查过1949年的《西北交通志》,当时部分商队为了节省骆驼饲料,确实会用驴车短途运输;列宁装那图,明显是剧组试装时的旧照,正式拍摄用的衣服都是按林岚先生的遗物复刻的;钢笔更是无稽之谈,王仲明老先生亲口说过,他当年就是用钢笔写的实验记录!”
高浪的手指在平板边缘捏得发白,却没立刻发火。他很清楚,华谊选在这个时间点发难,就是算准了《归途》即将定档,想通过“历史失真”的黑料彻底毁掉电影的口碑——毕竟主旋律电影最忌讳“不尊重历史”,一旦被扣上这个帽子,不仅观众会抵制,甚至可能影响过审。
“林薇,立刻联系公关组,先把热搜压下去,别让节奏扩散太快。”高浪冷静地吩咐,“另外,让宣传组把之前李教授整理的《历史考证报告》找出来,重点标注驴车、服装、钢笔对应的历史依据,每一条都要附原始资料照片。”
林薇刚要转身,手机又响了,接起后脸色更沉:“高总,华谊还联系了几家纸质媒体,《影视周报》的记者刚才打电话,说收到‘内部消息’,要写一篇《〈归途〉历史错误全解析》的深度报道,明天见报。”
“看来他们是早有准备。”高浪揉了揉眉心,“你去应付记者,就说我们会召开线上说明会,用实证回应所有质疑,现在不接受采访。老陈,你把预告片里涉及驴车、服装的镜头剪出来,单独做一个片段,后面配上历史资料对比图。”
等两人分头行动,高浪拨通了李教授的电话。电话那头,李教授刚看到热搜,气得声音都在抖:“这些人简直是对历史的亵渎!我现在就去社科院的资料室,把1949年的《西北交通志》和林岚先生的遗物照片找出来,还有王仲明老先生的采访录像,都可以作为证据!”
“麻烦您了,李教授。”高浪的语气缓和下来,“说明会定在下午三点,需要您亲自出面做历史解读,您看方便吗?”
“必须方便!”李教授斩钉截铁,“我不能让这些年轻人的心血被抹黑,更不能让当年那些归国学者的故事被污蔑!”
挂了电话,高浪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匆匆而过的行人,心里忽然想起半个月前在沙漠片场,杨蜜中暑后还坚持拍摄的样子。他拿出手机,拨通了杨蜜的电话,尽量让语气听起来轻松:“蜜蜜,网上的消息别太在意,都是华谊的小动作,我们很快就能澄清。”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杨蜜带着鼻音却很坚定的声音:“高总,我看到热搜了。那些人说我穿的衣服不符合历史,可我记得林岚先生的照片里,就是穿类似的列宁装……我没事,您专心处理事情,下午的说明会要是需要我出面,我随时可以过来。”
“不用,你安心准备定档后的路演就行。”高浪轻声说,“这些事交给我们,不会影响电影的。”
挂了电话,高浪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他打开电脑,翻出华谊的《归国者》剧组之前发布的物料——果然,里面有好几处明显的历史错误:演员佩戴的“1949年纪念章”其实是1951年抗美援朝时期的样式,剧组声称“复刻1949年上海码头”的场景里,出现了1950年代才有的解放牌卡车。
“既然他们想玩‘历史考证’,那就陪他们玩到底。”高浪冷笑一声,把这些错误截图保存下来,发给公关组组长:“整理成《〈归国者〉历史错误对比表》,如果华谊继续纠缠,就把这个放出去,让大家看看谁才是真正的‘不尊重历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