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0日傍晚,北京饭店金色大厅的水晶灯折射出璀璨的光,《遇见》票房破3亿庆功宴的红色横幅在暖光里格外醒目。高浪站在宴会厅门口,看着陆续到场的宾客,忽然觉得像在看一场荒诞的电影——三个月前还在为剧组盒饭发愁的自己,如今正被影视圈半壁江山的人物簇拥着。
“高导,恭喜恭喜!”华谊兄弟的王中军笑着递过酒杯,翡翠戒指在灯光下泛着油光,“我带了我们公司明年的项目册,你看有没有感兴趣的?投资多少都好说,我们只要个联合出品的名分。”
没等高浪回应,中影集团的黄志强挤了过来,手里拿着份烫金请柬:“小高,这是明年长春电影节的特邀导演证,组委会特意交代给你的。对了,《建国大业》的剧本你考虑得怎么样了?韩三平总说,这戏缺个能拍活生活气的导演。”
正应酬着,张涛拽了拽他的袖子,压低声音说:“浪哥,刘一菲被记者围在那边了,还有……你看角落里,陈凯歌导演和张艺谋导演都来了,说是特意来给你撑场面的。”
高浪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刘一菲穿着香槟色礼服,正被一群记者围着。她今天化了淡妆,脖颈间的珍珠项链还是拍摄时高浪送的杀青礼物。听见快门声,她下意识地往高浪这边看,眼神里带着恰到好处的依赖。
“高导,听说您拒绝了所有大公司的签约意向?”《娱乐周刊》的记者李娜突然把话筒递到面前,“有传言说您要自己成立工作室,这是真的吗?会不会担心缺乏资源支持?”
高浪刚要开口,身后传来爽朗的笑声。原来是博纳影业的于冬举着酒杯走来:“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高导现在可是香饽饽,刚才光线传媒的王长田还跟我打听,想把明年的青春片项目全交给高导监制呢。”
宴会厅东侧的自助餐桌旁,剧组的老伙计们正围在一起说笑。场务老马穿着新买的西装,却还是习惯性地往兜里揣着纸巾——以前总用来擦摄影器材上的灰。他举着果汁杯对服装师陈姐说:“你看那桌的大人物,半年前谁能想到,咱们这小剧组能请动他们啊?”
陈姐给刘一菲的助理塞了份甜点,压低声音说:“昨天我去给刘小姐送礼服,看见她把《遇见》的剧本放在床头,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笔记。这孩子是真上心,不像有些年轻演员,拍完就把角色忘干净了。”
突然响起一阵骚动,原来是张艺谋导演主动走到高浪面前。这位国际知名导演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里带着期许:“我看了三遍《遇见》,最喜欢老周给林晚星修自行车那场戏,镜头贴着地面走,把普通人的尊严拍得比高楼大厦还高。年轻人,保持这份对生活的敬畏心,比拿多少奖都重要。”
这番话被周围的记者记录下来,很快就会出现在明天的头条上。高浪望着这位头发已有些花白的导演,突然想起拍摄时的艰难——最穷的时候,他和张涛在剧组啃了半个月的馒头,是附近餐馆的老板娘看不过去,每天多送两笼包子。
“其实我没什么秘诀。”高浪对着围过来的摄像机说,“就是拍的时候总想着,得对得住那些愿意掏几十块钱买票的观众。他们来看电影,不是为了看我们多厉害,是想在别人的故事里,找自己的影子。”
晚上八点,庆功宴的重头戏开始了。张涛站在台上,用略显颤抖的声音念着致谢名单:“感谢打印店的周建国老板,在我们没钱复印剧本时伸出援手;感谢怀柔影视基地的保安大哥,在我们拍夜戏时偷偷留门;感谢……”
念到一半,他突然说不下去了。台下的周建国老爷子擦了擦眼睛,对着身边的孙子说:“你看,人这辈子做件好事,真能被记很久。”
轮到高浪上台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他没看手里的发言稿,而是望着台下那些熟悉的面孔——有当初愿意降薪参演的陈默老师,有自带化妆箱来剧组的化妆师小李,还有总在收工时多留半小时帮忙收拾场地的场工王磊。
“三个月前,我们在胡同里的小饭馆开开机宴,一共才八个人,点了四个菜。”高浪的声音很平静,却让不少人红了眼眶,“当时我说,要是这片子能回本,就请大家来北京饭店吃饭。现在看来,我没食言。”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刘一菲身上:“特别感谢刘一菲小姐,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愿意接下这个角色。记得拍雨戏那天,她发着高烧还坚持拍摄,说不能耽误大家的进度。这份敬业,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刘一菲站起来鞠躬时,裙摆轻轻扫过地面。她望着台上的高浪,眼里的光芒比水晶灯还要亮。只有她知道,拍摄最后那场离别戏时,高浪在监视器后面悄悄红了眼眶,说“希望每个离开家乡的人,都能遇到老周这样的温暖”。
宴会进行到一半,高浪被王中军拉到休息室。这位影视圈大佬递给他一份合作协议,上面的数字足以让任何人动心。“高导,只要你签了这份约,明年的贺岁档我们给你留着,演员随便挑,预算无上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