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还没干,小木就被一阵“咕噜咕噜”的声响吵醒了。他扒着窗沿往外看,只见王伯家的石磨旁围了不少人,老的少的,手里都端着盆黄豆,说说笑笑的,像赶庙会似的。
“娘,他们在干啥呀?”小木穿好衣服跑出去,拽着正在择菜的娘的袖子问。
娘擦了擦手,指着石磨笑:“今天是王伯家磨新豆浆的日子,村里各家都来凑个热闹,用他家的石磨磨点豆浆,做豆腐吃。”
小木眼睛一亮:“我也想去!”
娘拗不过他,找了个小盆,装了半盆黄豆,牵着他往王伯家走。路上碰见不少熟人,张婶端着盆走在前面,看见小木,笑着逗他:“小木也去磨豆浆呀?小心被石磨咬了手!”
小木攥紧娘的手,挺起小胸脯:“我才不怕!”
王伯家的院子里,那盘老石磨正转得欢。石磨是青灰色的,磨盘边缘都磨得发亮了,据说是王伯的爷爷传下来的,比村里最老的人岁数都大。王伯的儿子光着膀子,推着磨杆往前走,脚步稳健,石磨转得匀速,磨盘间溢出的豆浆像牛奶似的,顺着磨盘的凹槽流进底下的木桶里,散着甜甜的豆香。
“王伯,给我们磨半盆!”张婶把黄豆倒进磨顶上的漏斗里,王伯的媳妇赶紧过来帮忙,用小勺子把黄豆一点点往磨眼里塞,还不忘往磨眼里添点清水。
“不急,都有份!”王伯蹲在旁边,给磨盘上的轴涂菜籽油,“这老磨子,得顺着它的性子来,推快了不行,豆子磨不细;推慢了也不行,出浆少。”
小木凑过去看,只见黄豆顺着磨眼进去,再出来时就变成了细细的豆糊,混着水,成了白白的豆浆。他觉得神奇,忍不住伸手想去摸,被娘一把拉住:“别碰,磨盘转着呢,小心夹手。”
轮到小木家时,娘让他试试推磨。小木握住磨杆,使出吃奶的劲往前推,可石磨纹丝不动。王伯的儿子笑着过来帮忙,轻轻一推,石磨就转了起来。“小家伙,你这力气还没磨盘沉呢!”
小木跟着跑了两圈,累得气喘吁吁,额头上渗出汗珠,却笑得开心。豆浆慢慢积在木桶里,像一盆白玉浆,看着就让人欢喜。
“王伯,这石磨真老,上面还有字呢!”小木指着磨盘上模糊的刻痕问。
王伯眯着眼看了看,说:“那是以前刻的,说的是‘磨转浆流,家宅兴旺’。老一辈人说,这石磨有灵性,磨出来的豆浆、豆腐,都带着福气呢。”
正说着,就见李婶端着刚点好的豆腐脑过来了,上面撒着虾皮、香菜、辣椒油,香气扑鼻。“快来尝尝!用新磨的豆浆点的,鲜着呢!”
大家围坐在一起,捧着碗吃起来。豆腐脑滑嫩,豆香浓郁,辣得小木直伸舌头,却停不下来。王伯的小孙女,才刚会走路,摇摇晃晃地拿着块豆腐渣啃,嘴角沾得白白的,逗得众人直笑。
忽然,不知是谁起了个头,唱起了童谣:“石磨转呀转悠悠,磨出豆浆白花花,点成豆腐嫩娇娇,娃娃吃了长高高……”
孩子们跟着唱起来,声音奶声奶气的,像一串银铃。王伯的儿子推着磨,也跟着哼,石磨转动的“咕噜”声,像是在给他们伴奏。
小木跟着唱,心里甜滋滋的。他看着石磨转啊转,看着豆浆流啊流,看着大人们脸上的笑容,忽然觉得,这老石磨磨出来的不只是豆浆和豆腐,还有村里人的日子——慢悠悠的,却踏踏实实,带着股子让人安心的甜。
太阳升到头顶时,各家的豆浆都磨好了,有的人端着豆浆回家做豆腐,有的人直接在王伯家支起锅,开始煮豆浆做豆腐脑。院子里飘着豆浆的香,混合着柴火的烟,还有孩子们的笑声,热闹得像过年。
小木捧着一碗热豆浆,蹲在石磨旁慢慢喝。豆浆甜甜的,带着点焦香——那是煮豆浆时不小心煮糊了点锅底,却意外地好喝。他摸了摸石磨,冰凉的石头上还带着点潮气,磨盘上的刻痕被手摸得光滑,像老人的手掌。
他忽然明白,为什么村里人这么宝贝这盘老石磨。它不只是个磨豆浆的家伙,更是村里的一个念想,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子。从爷爷的爷爷,到爸爸,再到他,多少个清晨,这石磨都在院子里转着,磨出了多少香甜的豆浆,磨出了多少踏实的日子。
王伯的小孙女摇摇晃晃地走到小木身边,举着手里的豆腐渣,含糊不清地说:“哥哥,吃……”
小木笑着接过来,放进嘴里嚼了嚼,有点涩,却带着豆香。他拉着小姑娘的手,指着石磨说:“你看,这石磨转一圈,就像日子过了一天,慢慢转,慢慢过,就有好多好吃的。”
小姑娘似懂非懂,只是咧着嘴笑,露出两颗刚长出来的小牙。
石磨还在转,“咕噜咕噜”,像在说着古老的故事。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落在磨盘上,落在流淌的豆浆上,落在孩子们的笑脸上,一切都那么慢,又那么好。
小木想,以后他也要学着推磨,学着像王伯说的那样,顺着日子的性子来,不急不躁。就像这石磨,转得慢,却能磨出最香的浆,酿出最甜的日子。
喜欢灵根初绽,情定修仙路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灵根初绽,情定修仙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