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颗“劣质元晶”的成功炼制,如同在黑暗中凿开了一丝缝隙,让希望的光芒透了进来。虽然效率低下,品质堪忧,但它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条道路的可行性——将符文体系与高等能量技术结合,创造出独属于他们的能源解决方案。
这不仅仅是解决能源问题,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融合性的发展方向。
首战告捷的兴奋过后,团队立刻投入了更深入的优化与探索。所有人都意识到,这“元晶”背后所代表的“符文学”与科技、系统之力的结合,潜力远不止于此。
张仲景的深耕:从“阵”到“纹”的进化
作为“元晶炼制阵列”的主要设计者,张仲景受到的启发最大。他不再仅仅将符文视为绘制在载体上的固定图案,而是开始思考其更深层的“能量拓扑学”原理。
“此前之‘固形符’、‘聚能符’,乃至这‘炼制阵’,皆是以‘阵’之形式,引动外界能量,达成效果。”张仲景对着沈墨和嬴政阐述他的新思路,“然,阵有范围,需载体,不够灵动。若能将符文的‘意’与‘理’,化为更细微、更本质的‘纹’,直接烙印于能量本身,或承载物之内部,是否效果更佳?应用更广?”
他拿起一块空白玉板,这次没有用墨水绘制复杂的阵法,而是凝聚精神力,以指代笔,凌空虚划。一丝极细微的精神力混合着他对“稳固”、“束缚”法则的理解,如同刻刀般,试图直接在玉板内部的结构上,留下无形的“能量纹路”。
这比绘制可见的符文要困难无数倍,需要对能量和物质微观结构有极其精妙的感知与控制。张仲景失败了数十次,玉板碎裂了一地,但他乐此不疲。终于,在一次心神完全沉浸的状态下,他成功在一块玉板内部烙印下了一道极其简陋的“固形纹”。
当沈墨将一丝不稳定的能量注入这块玉板时,能量竟真的被约束在玉板内部,躁动性明显降低,虽然远不如完整的“固形符”效果强,但这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方向——能量微雕与物质附魔!
“若能熟练掌握此‘纹刻’之术,”张仲景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或许无需玉板,可直接在元晶内部刻画‘封禁纹’与‘聚能纹’,使其结构更稳固,能量密度更高!甚至……可直接在武器、护甲上纹刻相应符文,提升其威力或防护!”
这个想法让所有人精神大振。
沈墨的尝试:系统辅助与符文编程
沈墨则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他拥有系统,对能量有着天然的亲和与掌控力。在张仲景研究“纹刻”的同时,沈墨开始尝试利用系统来辅助和“优化”符文。
他发现,系统在解析了能量块技术蓝图后,其内部似乎形成了一套关于能量压缩和稳定的“数据模型”。沈墨尝试将张仲景设计的符文阵列,导入系统进行“模拟运行”。
系统会根据能量流动的效率和稳定性,指出符文阵列中能量流转不畅的节点、结构薄弱的环节。虽然无法直接给出优化方案(这涉及对符文本质法则的理解,超出了系统当前能力),但这种“诊断”功能,极大地加快了张仲景优化阵列的效率。
同时,沈墨还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符文组合与“编程”。
他将一个完整的“元晶炼制阵列”拆解成几个基础功能模块:“能量引导模块”(类似编程里的输入)、“压缩核心模块”(处理)、“稳定封存模块”(输出)。然后,他尝试用不同的基础符文,来构建功能相似但结构不同的模块。
比如,用三个结构更简洁的“微缩聚能符”环绕,来代替原本复杂的大型“聚能符阵”,虽然单个效果弱,但组合起来,稳定性和容错率反而更高。
这就像是在用基础符文“编写”一个能量处理的“程序”。虽然目前还处于极其初级的阶段,只能进行最简单的模块替换和组合,但无疑打开了一扇通往“标准化”、“模块化”符文应用的大门。假以时日,或许能形成一套独特的“符文逻辑”。
嬴政与刘彻的宏观视角:战略与应用拓展
嬴政和刘彻,则从更宏观的战略层面看待这种融合创新。
“符文之道,重意、重悟,如同治国之‘道’,需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嬴政评价道,“而科技蓝图,重理、重序,如同治国之‘法’,需标准明确,令行禁止。二者结合,便是‘道’与‘法’相济。若能以此为基础,未必不能走出一条超越星环联合的能源乃至力量体系。”
他看到了这条道路的无限潜力。
刘彻则更关注实际应用和对外交易的价值。“元晶若能稳定量产,不仅可满足我等自身需求,更可作为一种高端能源产品,与塔洛交易,甚至与其他文明交易!其独特的炼制方式(融合符文),本身就是极佳的卖点,难以仿制。”
他顿了顿,眼神发亮:“而且,张先生研究的‘纹刻’之术,若能应用于武器护甲,制造出附魔装备,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沈墨的‘符文编程’思路,若能成熟,甚至可以出售‘定制化符文解决方案’!这不再是卖产品,而是卖‘技术’和‘标准’的一部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