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当场邀请岳川团队,把“老巷声音展”作为“全国文化惠民展”的示范项目,在全国十个城市巡展,第一站就去北京故宫旁的老巷,结合京味文化做本土化改造。
岳川回头看了看团队:凌薇在帮观众贴竹编地砖贴,林野在拍王老先生说评话的画面,陆哲在调试“观众声音墙”的音效,夏晚晴在和老人们聊巷声故事,周曼在和博物馆对接巡展细节。
“我们愿意,”他笑着点头,“巡展就叫‘巷声万里行’,每个城市都加入当地的声音元素——北京加京韵大鼓,西安加秦腔,成都加茶馆龙门阵,让全国的老巷声音都能对话。”
王爷爷听到这话,立刻说:“我跟你们去!每个展场的竹编装置我都亲自编,北京的加京剧脸谱纹路,西安的加兵马俑小图案,保证每个展都有当地的味道!”
李叔也跟着报名:“我去教各地的师傅煮馄饨,把槐巷的老汤配方教给他们,让观众在每个展场都能喝到‘巷味馄饨’。”
傍晚闭展时,观众们还恋恋不舍。有个小女孩抱着王爷爷编的竹编星,对妈妈说:“我以后也要去这些老巷,听真的摇橹声、评话声!”
有位老人在“观众声音墙”前录下自己的故事:“我年轻时在平江路住过,今天听到摇橹声,突然想起当年的船娘小调,谢谢你们把老巷的声音留下来。”
团队收拾展具时,博物馆馆长递来一本留言本,上面写满了观众的话:“这是我看过最有温度的展,没有高科技,却有最真的生活”“听到槐巷的馄饨声,想起奶奶煮的汤,泪目了”。
岳川翻着留言本,突然觉得——那些从地球“搬”来的沉浸式展模式,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被这些真实的巷声、手作、观众的故事,酿成了有生命力的“文化载体”。
周曼看着手机里国家文旅部的巡展日程,对岳川说:“北京的巡展场地定在南锣鼓巷的老四合院,下周我们去踩点,顺便联系京韵大鼓的艺人,看看怎么把京味元素融入展里。”
凌薇立刻掏出平板,画北京展的竹编装置草图:“竹编地图上,加南锣鼓巷的胡同纹路,声音节点里放京韵大鼓的‘鼓点声’,肯定好看又好听。”
岳川点点头,拿起展架上的竹编声景装置——上面还留着观众触摸的温度。
他走到展厅门口,看着渐渐暗下来的博物馆,远处的槐巷传来熟悉的馄饨摊吆喝声、竹编刀削竹片的“嗒嗒”声。这些声音,正和展厅里的巷声一起,慢慢朝着北京的南锣鼓巷,飘去。
喜欢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