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年盛夏,毒辣的日头将红旗公社的柏油路晒得发烫,路边的梧桐树叶却绿得愈发浓郁,层层叠叠的叶片织成浓密的绿荫,为过往行人遮挡住灼人的热浪。而“晚秋食品坊”的院子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新添置的两台和面机嗡嗡作响,工人们穿着洁白的工作服,在生产车间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揉面、拌馅、烘烤、包装,每一个环节都透着熟练与高效,空气中弥漫着芝麻、枣泥、核桃混合的香甜气息,引得路过的乡亲们频频驻足张望。
林晚秋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订单册,指尖划过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眼中满是欣喜与感慨。自从地区电视台的专题节目播出后,“晚秋食品坊”的名气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地区,每天都有来自县城、市区甚至邻市的经销商打电话或亲自上门订货,订单量比之前翻了整整三倍,原本宽敞的生产车间都显得有些拥挤,不得不临时招聘了二十名新工人,才勉强能跟上订单的进度。
“林厂长,这是今天上午刚收到的订单,您看一下。”李秀莲抱着一摞订单走进办公室,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脸上却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市区的百货大楼一下子订了五百斤芝麻酥和三百斤枣泥糕,说是要放在一楼的食品专柜重点销售;还有邻市的供销社,也订了两百斤山楂糕和一百五十斤核桃酥,要求下周必须交货呢!”
林晚秋接过订单,仔细翻阅着,嘴角的笑意越来越浓。她想起空间里《连锁品牌运营指南》中提到,媒体曝光能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如今看来果然如此——之前食品坊的生意虽然红火,但主要客户还是集中在公社和县城,而现在,“晚秋”的品牌已经走出了红旗公社,得到了更广阔市场的认可。
“秀莲,你把这些订单整理一下,按照交货日期分类,优先安排那些急需的订单。另外,让仓库的老李盘点一下原料库存,看看面粉、芝麻、核桃这些常用原料还够不够,要是不够,赶紧联系县城的面粉厂和咱们公社的农户,让他们尽快送货过来,千万别耽误了生产。”林晚秋一边说着,一边在订单册上做着标记,语气中透着干练与从容。
李秀莲连忙点头,“您放心,我这就去办!对了,林厂长,刚才县城的王经理打电话来,说想跟咱们签订长期供货合同,还想把咱们的糕点放进他们县城所有的供销社网点销售,您看什么时候有空,跟他面谈一下?”
“长期供货合同?”林晚秋心中一动,这正是她想要的——长期合作不仅能稳定订单来源,还能降低原料采购和运输成本,对食品坊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她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笑着说:“今天下午我没什么安排,就让王经理下午过来吧,咱们好好跟他谈谈合作细节。”
李秀莲应了一声,转身匆匆走出办公室,脚步轻快得像踩了风。林晚秋看着她的背影,心中满是欣慰——自从李秀莲担任车间主任以来,不仅把生产车间管理得井井有条,还学会了跟客户沟通洽谈,已经成了她最得力的助手。
她走到办公桌前,打开抽屉,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食品坊从成立以来的每一个重要节点:第一次卖出芝麻酥赚的五块钱,第一次接到超过一百斤的订单,第一次扩建厂房,第一次获得“地区优秀企业”称号……每一个数字、每一件事,都承载着她和沈廷舟的心血,也见证着食品坊的成长。
“晚秋,在想什么呢?”沈廷舟走进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好的生产报表,看到林晚秋对着笔记本出神,便轻声问道。他穿着一件浅蓝色的衬衫,袖口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脸上带着几分疲惫,却难掩眼中的笑意——最近食品坊订单激增,他不仅要帮忙处理订单和采购原料,还要抽空去市区考察分店的选址,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却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
林晚秋抬起头,笑着把笔记本递给沈廷舟,“你看,咱们食品坊从一开始的小作坊,走到今天真不容易。现在订单这么多,名气也越来越大,说不定以后真能把‘晚秋’的牌子打到北京、上海去呢!”
沈廷舟接过笔记本,仔细翻看着,眼中满是感慨。他想起自己刚“死而复生”回到家乡时,看到林晚秋带着瘦弱的念安,住在漏风的土坯房里,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心中满是愧疚。而现在,他们不仅有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还创办了远近闻名的食品坊,儿女双全,家庭美满,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林晚秋的坚韧与努力。
“会的,肯定会的。”沈廷舟放下笔记本,走到林晚秋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等咱们在市区的分店开起来,就继续往省城发展,一步一步来,总有一天,全国人民都能吃到咱们‘晚秋食品坊’的糕点。”
林晚秋靠在沈廷舟的肩上,感受着他掌心的温热,心中满是幸福。她知道,有沈廷舟在身边支持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有勇气去面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