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皇城,元和帝坐在御书房的龙椅上,仔细的看着手里的奏折,还不时的在上面写上几个字。
不多时,便将桌案上的其中一摞奏折都批阅完成,而剩下更多的奏折则被他烦躁的摆了摆手后,就推到了一旁。
一旁的贴身太监高士见状,便唤来两名小太监,将这些批阅后的奏折以及未批阅的奏折分别归档处理。
烦躁的元和帝紧皱双眉,脸色也由于烦躁而泛着不自然的微红,他双肘支着桌案,轻轻按压着自己的太阳穴,还不停的喘着粗气。
如今的元和帝精力一年不如一年,处理起朝政也愈发的力不从心了,以至于他现在根本批阅不了太多的奏折,仅能解决一些极为重要的事情。
高士看着乏力的元和帝,伸手捻起白玉茶盘中的描金掐丝珐琅铜壶,瞬间琥珀色的茶汤就顺着铜壶微张的龙口倾泻而出,而后便在錾金缠莲玉盏中泛起一片细碎的涟漪与闪烁霞光的珠泡。
忽的,御书房殿外传来一阵细微的动静,高士未等元和帝吩咐,便闪身走到殿外,刚巧一位太监刚行至御书房门口,这位太监正是皇后娘娘的管事太监王全顺。
高士看着眼前与他年岁相差不大的王全顺,便笑呵呵的问道:“王公公,今儿怎么不服侍皇后娘娘了,反而来此处了?”
王公公亦是陪笑道:“诶呦,我道是谁呢,原来是高公公啊!正巧也不用劳烦旁人通传了,皇后娘娘挂念陛下,想着陛下政务辛劳,亲自炖了盅银耳莲子羹,特命咱家送来,请陛下用些养养身子。”
说罢,便招了招手,随后一个端着托盘的小太监趋步上前,恭恭敬敬的躬着身子,将手中托盘递了上去。
王全顺双手接过托盘,向着高士递了出去,只是却没有躬身,笑着道:“那就劳烦高公公了!”
高士接过托盘,笑着点点头,道:“这都是你我分内之事,不敢称劳烦!咱家这就进去,交给陛下!”
说罢高士便回到御书房,将托盘放在桌案上,对着元和帝道:“陛下,这是皇后娘娘命王公公送来娘娘亲自炖的银耳莲子羹。”
元和帝闻言睁开双眼,瞧了瞧托盘中放着的那只飞蝠鎏金银炖盅,这炖盅四周分布着六只蝙蝠,它们展翅相连环绕着炖盅,并且在每一只蝙蝠的双翅上都錾刻着“寿”字。盅盖顶部是一枚半球形的鎏金钮,钮上刻着一朵小巧的灵芝,显得特别的雅致。
炖盅旁的锦帕上还放着一只银制玉柄羹匙,白玉柄上还雕刻着一只微型展翅蝙蝠,同样是环抱着白玉匙柄。
看着炖盅的元和帝双眉微微舒展,朝着高士瞥了一眼,高士立刻会意,将炖盅端至元和帝面前,而后捏住羹匙玉柄的尾部,恭敬的递到元和帝面前。
元和帝接过羹匙,亲手揭开盅盖,一缕温热的白雾自盅内缓缓升起,使得元和帝不由的眯起了眼睛,盅内银耳莲子羹的清甜味道随着腾起的白雾瞬间冲入元和帝的鼻中。
元和帝轻轻吸了几下升入半空的白雾,脸上的潮红微微褪去几分,烦躁的表情也渐渐散去,嘴角随着笑容悄悄的勾了起来。
元和帝再次睁开眼睛,端起炖盅,开始品尝这美味的羹汤。
不多时,元和帝放下炖盅、羹匙,接过高士递过来的锦帕,轻轻擦拭了下嘴角,笑着说道:“还是皇后炖的银耳羹味道好,这么多年了,朕就没尝过其他人能做出这个味道的!”
高士将炖盅托盘一并收拾好,道:“这里面都是娘娘的心意,自是与常人不同,再说了,陛下也是感受到了娘娘这份心意,因此才会觉得滋味不同。”
元和帝靠在龙椅上,头枕靠背,眼睛盯着天花板正中的八角形藻井,脸上的笑容更盛了:“还是你会说话,不过皇后毕竟也不小了,不比当年了,像这种事儿还是交给下人们做就好了。”
说着说着,元和帝便坐直了身子,问道:“高士,诚王和璎珞应该快到吴桐县了吧?”
高士闻言,掐着手指算了算,回道:“今儿就是二月初一,明儿就是二月初二了,诚王殿下与公主殿下已经出发了一个月了,据路上回报,殿下一行在路上没有耽搁,想必再过个七八天就能到。”
元和帝点了点头,暗自盘算了下,道:“行进速度还不算慢,倒是用心不少!对了,诚王收服的那只怪兽查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了么?”
高士摇摇头,道:“奴婢已命人暗自查找古籍,却始终都没有找到任何线索,确实不知那怪兽到底是何物,且据线报,那怪兽极其听从诚王殿下,并且还能震慑路途中的野兽,使得这一路安稳了不少。”
元和帝嗯了一声,说道:“还是要继续查找,此事仍要暗中进行,暂时不要让别人知道这异兽,朕总觉得这异兽不是凡品!”
高士应声答道:“是!奴婢知晓!好在这一路,诚王殿下都将这异兽藏在车内,只有在无人的途中,异兽才会蹲立在马背上,甚是奇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