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厅的暖光柔和地洒在木质舞台上,林薇面前的话筒泛着哑光质感,旁边的绿植盆栽带着点新鲜的水汽,把现场氛围衬得松弛又亲切。前半段采访像流水般顺畅,主持人握着话筒,笑容温和,从“老巷风物”的灵感萌芽问到非遗剪纸合作的规划,每个问题都戳中要点。
林薇坐在浅灰色沙发上,腰背挺得笔直却不僵硬,指尖偶尔轻轻搭在沙发扶手上,语气从容又真诚。说起第一次蹲在陈叔家窗边画窗棂,她眼里闪着光,连带着描述“阳光穿过木格落在纸上”的细节都生动得像在眼前;聊到李萌刻铜铃磨破手指还坚持加刻“老巷印记”,她嘴角带着心疼又骄傲的笑,声音里满是对团队的珍视。
现场观众听得入神,偶尔有人轻轻点头,后排几个戴眼镜的中年观众手里还拿着小本子,飞快地记着什么——后来林薇才知道,那是几位非遗传承人,特意赶来看她的采访。
“林总,您的创业故事确实让人动容,把老巷烟火气融入文创的理念也特别打动人。”主持人话锋一转,手里的话筒微微前倾,笑容依旧温和,眼神却多了几分探究,“不过我们在前期筹备时,注意到一个大家很关心的话题——您和着名建筑设计师江屿先生,既是合作伙伴,也是公开的恋人关系。”
这句话一出,演播厅里原本轻轻的翻页声、呼吸声瞬间消失,空气像被按下了暂停键,连舞台角落的绿植都仿佛静止了。林薇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咚咚”地响在耳边,和话筒偶尔传来的轻微电流声交织在一起。
她早有准备,却还是被这直白的问法弄得指尖微微发紧——指甲无意识地掐了一下掌心,那点轻微的刺痛让她瞬间冷静下来。台下的观众也纷纷坐直了身体,目光齐刷刷地落在她身上,带着好奇、探究,还有几分看热闹的意味,像极了行业聚会上那些打探的眼神。
主持人没给她缓冲的时间,接着问道:“有不少声音认为,‘小薇文创’能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甚至做出双金叠印、浮雕这样的精细工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江屿先生的资源和专业支持。甚至有人说,您的核心设计思路,都离不开他的指导。对于这些声音,您怎么看?”
问题像颗沉甸甸的石头,砸在演播厅的空气里,激起一圈无声的涟漪。摄像机的红灯亮得刺眼,镜头紧紧对着林薇的脸,连她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能捕捉到。她能想象到此刻屏幕前可能坐着的人——苏晚或许正端着咖啡,等着看她语无伦次的样子;老巷的苏掌柜和陈叔,大概正攥着遥控器,替她捏着一把汗;还有江屿,他说会守在后台看直播,此刻会不会也在为她紧张?
林薇深吸一口气,缓缓抬起头,没有回避主持人的目光,也没有躲开镜头的捕捉。她的嘴角慢慢扬起一抹浅笑,不是刻意装出来的从容,而是带着点释然和笃定的笑,像雨后初晴的天空,清澈又明亮。
“首先,我很感谢江屿。”她的声音透过话筒传出去,清晰又稳定,没有一丝颤抖,“他确实是我的合作伙伴,是我的支持者,更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但‘小薇文创’能走到今天,每一步路,都是我和我的团队,用无数个熬夜的夜晚、无数次修改的设计稿、无数趟跑遍老巷的脚步,一点点熬出来的。”
她抬手,轻轻摸了摸胸前的迷你铜铃胸针,指尖划过铃身的刻痕,那里藏着她最踏实的底气:“就像我们第一个系列‘老巷风物’的核心插画——陈叔家的窗棂,我前前后后改了18次。”
“18次?”主持人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眼里满是惊讶。
“对,18次。”林薇点点头,笑容里多了几分自嘲又骄傲的意味,“第一次画完,我觉得线条流畅、比例也对,满心欢喜地拿给江屿看,以为能得到点夸奖。结果他只看了三秒,就把平板推回给我,说了三个字——‘再改改’。”
话音刚落,演播厅里响起一阵善意的笑声,原本紧绷的氛围瞬间松弛下来。后排有位观众轻轻说了句“江设计师果然严格”,引得旁边人纷纷点头——江屿在业内以“细节控”闻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主持人也笑了,语气轻松了不少:“这确实很有江设计师的风格,听说他对自己的设计,改几十次都是常事。”
“是啊,他对设计的要求,从来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林薇笑着回应,眼神里满是认同,“但他从来不会替我画一笔,也不会直接告诉我‘这里该怎么改’。”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的观众,声音里多了几分郑重:“记得改到第12次时,我实在熬不住了,对着满屏的线条掉眼泪。那时候已经是凌晨三点,工作室的咖啡杯堆了满满一桌,李萌刻铜铃的手都在抖,还陪着我一起琢磨。我给江屿发消息,说‘我改不下去了,你能不能帮帮我’。”
“他是怎么回复的?”主持人好奇地追问,台下的观众也都竖起了耳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