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宝宝的阿姨推着小推车过来时,宝宝手里攥着个布做的新叶玩具,一看见花坛里的真新叶就伸着胳膊要抓。“宝宝昨天晚上还拿着布叶子蹭枕头呢。”阿姨把宝宝抱下来,让他站在石墩边,宝宝的小手刚碰到纱棚的晨露就咯咯笑,伸手去摸竹条上的棉线,小手指在活结上绕来绕去。林溪蹲下来,握着宝宝的小手轻轻碰了碰新叶的绒毛:“软乎乎的,像宝宝的小脸蛋。”宝宝好像听懂了,把布叶子放在纱棚旁,像是要和真新叶做伴。
上午的阳光慢慢爬高,把竹架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新叶上的晨露渐渐干了,浅碧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透着亮,绒毛像镀了层金粉。陈野忙着给新叶拍特写,一会儿蹲在细沙旁拍叶片纹路,一会儿站在竹架后拍逆光的剪影,相机的快门声“咔嚓”响个不停。“等照片洗出来,咱们贴在《芽儿的成长日记》里,还要把艾草饼的模子印也贴上去。”他一边调镜头一边说,“对了,下午咱们去巷尾的竹林,再砍几根竹条,给‘小小阳’也搭个支架。”
小宇一听要去竹林,立刻蹦起来:“我去叫上爸爸!他会用锯子,能把竹条削得直直的!”他跑向巷口时,帆布包上的竹条晃来晃去,安诺赶紧喊住他:“别忘了带护指!竹林里的露水凉!”小宇回头比了个OK的手势,身影很快消失在巷口的晨雾里。
林溪则拿着艾草水罐,给“大阳”“小阳”的叶片也刷了点水:“它们也要防虫,和花籽芽一起长大。”她刷到“小小阳”时,特意停了下来——“小小阳”的第四片叶子已经完全展开,浅绿的叶片比花籽芽的新叶大了一圈,茎秆也粗了不少。“‘小小阳’长得好快,”林溪摸着叶片说,“再过几天,就能和花籽芽的支架连在一起了。”
安诺把观察卡铺在石墩上,用新叶模子蘸了点艾草水,在纸页上印了个浅浅的绿痕。“这样观察卡上就有新叶的印记了。”她笑着说,又在旁边添了段文字:“艾草饼纹路似新叶,宝宝布叶作伴,竹架新痕初现,棉线轻绑护茎秆。”写完她把模子还给大叔,大叔已经收拾好小车,准备去巷尾摆摊:“中午我再来,给你们带刚煮好的玉米粥,配艾草饼正好。”
织毛衣奶奶坐在竹椅上,手里已经织起了新的毛线——这次是个小小的竹架模型,浅褐色的毛线做支架,浅绿的毛线做棉线,连新叶的位置都织得清清楚楚。“等织好了,放在观察卡旁边,像个小摆件。”奶奶织的时候,针脚走得很慢,时不时抬头看看花籽芽,“你们看这茎秆,得往东南方向绑,那边阳光足,叶片能长得更绿。”
张大爷推着小推车回来时,车上多了捆晒干的稻草,他把稻草铺在花籽芽周围的细沙上:“稻草能保水,还能让泥土透气,新叶长得更壮。”他蹲下来,用手把稻草轻轻拨匀,避开新叶和茎秆:“等稻草烂了,还能当肥料,一举两得。”安诺赶紧帮着铺稻草,指尖碰到干燥的稻草,混着晨露的潮气,竟有种说不出的温暖。
中午的阳光有点烈,他们把遮阳棚的纱布拉低了点,让新叶能晒到散光又不被晒伤。小宇带着爸爸和几根削好的竹条回来时,额头上满是汗珠,帆布包里还装着几个野草莓,红彤彤的像小灯笼。“竹林里摘的野草莓!”他把草莓分给大家,“爸爸说竹条要泡在水里晾半天,这样不容易裂。”小宇爸爸则拿着卷尺,给“小小阳”量了量茎秆的高度:“得搭个一米高的支架,让它能顺着竹架爬。”
顾盼中午过来时,带来了三个小小的竹制标签,上面用烧红的细针刻着“新叶守护·安诺”“新叶守护·小宇”“新叶守护·林溪”,边缘还打磨得光滑圆润。“绑在竹架上,风一吹就能看见。”她把标签递给他们,“下午搭完‘小小阳’的支架,咱们一起给花籽芽的新叶系个红绳,讨个好彩头。”
安诺把标签绑在竹条上,浅褐色的竹牌配着浅碧色的新叶,竟有种说不出的和谐。她摸了摸新叶的绒毛,叶片比早上更舒展了,浅碧色也深了点,像是吸足了阳光的暖意。“它在慢慢适应支架呢。”安诺小声说,好像怕打扰到芽儿生长。
下午的时候,他们一起给“小小阳”搭支架。小宇爸爸用锯子把竹条削成合适的长度,小宇负责递棉线,安诺和林溪则小心翼翼地把“小小阳”的茎秆绑在竹条上。陈野拿着相机,把搭支架的过程都拍了下来,还特意拍了张“小小阳”新叶和花籽芽新叶的合照,两个浅绿的叶片挨在一起,像一对小小的姐妹。
织毛衣奶奶下午过来时,毛线竹架模型已经织好了,她把模型放在花籽芽旁边的石墩上:“和真的一模一样,以后你们就能照着模型绑支架了。”奶奶还织了三个小小的毛线草莓,红彤彤的挂在竹架上,像给芽儿挂了串小灯笼。
卖早点的大叔送来玉米粥时,还带了个陶瓷小碟,里面盛着蜂蜜,让他们蘸艾草饼吃。“玉米粥配蜂蜜,和新叶一样甜。”大叔看着他们搭好的支架,笑着说,“等花籽芽爬满竹架,咱们就在竹架下摆张桌子,一起吃糕喝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