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旁看热闹的吴家湾人说原来这块三亩多的地就是因为土里存不住水,种地要经常浇水,原主人请人来勘测过,说下面是山根,水都流向两边,所以两边的地都成了上等田,就这三亩多要勤浇水施肥才能勉强算得上中等田。所以原主人家就又找人干脆把这块地改成了三亩多大的池塘。
别说,有了这口塘,原主人家不光每年多了捕鱼的一份收入,连他附近的地也因为浇水方便每亩又能多产几斗。
话又说回现在在挖的池塘上。陈苗看到越往深处挖岩体越多越大,还想跟陕北那样挖水窖储水的可能性就没了。眼见挖不下去了,陈斗只能让会修池塘的师傅再把池塘夯实,不让水渗下去。
这一口池塘根本不够给庄稼灌溉的。
陈苗将勉县大致的地图画了下来,特别标注了她知道的山川河流,哪怕只是雨季才会出现的小溪,她也给画了出来。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仁义村靠着君山,君山有自己的小河流,山中也有能形成水库的自然条件,要是修水坝呢?那也不可能,古代没有钢筋水泥,就算有钢筋水泥,她也不懂水利工程该怎么建,这种民生大事除了官府牵头,还有,还有,她家这样只有一点点小钱的老百姓是无能为力的。
那就只能靠水。
勉县有一条水流丰沛的汉江流过,虽然汉江到仁义村有十几里地,还要经过前面的葛村,但是从汉江引水到周边的村子,形成一条灌溉系统还是有可行性的。
还是同样的问题,修这样的灌溉水渠在古代算是大工程了,而且她还想绕行周边所有的村,这不是几个里正村长就能调和的,还是需要县衙出面才能开工。
陈宿看了一天匠人们修池塘,他很好奇匠人们是怎么判断要夯几下,夯到什么程度池塘的底部和护坡才保证不会渗水,他还加入匠人们的队伍一起拉大石锤,感受石锤砸向池塘底时的震动。
这不他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数据,记录好后要回家验算一下,没想到才到院子就看到小侄女坐在屋檐下,皱着小眉头,小嘴一会儿紧抿一会儿嘟着一会儿又叹气。一个孩子的小表情怎么能那么丰富呢?
陈宿笑着走向陈苗,对着小侄女说话声音自然的温柔又带点甜味,“阿苗,怎么了?坐在这里不冷吗?咱们先回屋里,一边烤火,一边把惹你发愁的事跟小爹说,小爹给你出主意。”
陈苗被陈宿牵着去了他的书房。
喜欢穿越之大齐扶贫官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穿越之大齐扶贫官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