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远指尖捏着那张写着海外学术论坛网址和邀请码的便签,纸张粗糙的触感提醒着他这不是一场梦。
罗素教授温和儒雅的笑容还在眼前挥之不去,但那句“你的潜力不应该被埋没”却像淬了蜜的毒针,精准刺入他内心最彷徨的角落。
他没有立刻返回那间骤然变得冷清的宿舍,而是绕到了研究所后山那片熟悉的白桦林。冬日的寒风利如刀片,刮过光秃秃的枝桠,发出尖锐的呼啸。
他靠在一棵皴裂的老树上,点燃一支烟,橘红的火星在昏暗中明灭,烟雾出口便被凛风吹散,不留痕迹。
“表演开始了。”
他对着虚空,声音低沉沙哑,没有即将深入敌营的激昂,只有一种沉入冰海般的窒息感和破釜沉舟的决绝。
从这一刻起,他必须将“怀才不遇”、“对现状失望”、“渴望外部认可”这些情绪烙印在灵魂里,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叹息,都要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
他面对的将是世界上最狡猾的猎手,任何一丝表演的痕迹,都可能万劫不复。
他再次拿出那张便签,对着林中稀疏的天光仔细端详。指尖在纸张边缘和印刷墨迹上细细摩挲。
【微观结构洞察】能力在秦念的远程、低功耗“链接”下微弱开启——这是为了避免他精神负荷过重,秦念仅能分享极有限度的感知辅助。
触感反馈正常,墨迹成分无异样。
但这仅仅是物理层面的安全。
真正的龙潭虎穴,在那个虚拟的地址之后。
他用力掐灭烟头,将便签小心翼翼收进内袋,仿佛那是唯一的希望火种,转身走向研究所。
步伐依旧带着符合人设的沉重与落寞,但眼神深处,已是一片冻结的、准备迎接任何风暴的战场。
他没有选择研究所内部网络,那太过显眼。
夜色掩护下,他步行至市区那家允许外宾使用、管理相对宽松的“友谊宾馆”。
选择这里,是他和陆野共同商定的结果:这里的环境“半公开”,一个“失意”的研究员在此尝试接触外部信息,比在街头寻找不明网点或使用单位网络更符合逻辑,也更不易引发内部深究。
他向前台出示了工作证(非核心部门证件)和罗素的名片,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恳请,表示需要查阅一些“关键的国外技术资料”。
在宾馆商务中心那台笨重、运行缓慢的电脑前,吴思远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敲入了那个网址。
屏幕闪烁,跳出一个设计简洁、全英文的学术论坛界面。他输入那串邀请码,注册了“Lone Wanderer”(独行者)的账号。
就在界面跳转的刹那,一股微弱但极具侵略性的数据流试图扫描他的电脑系统!
吴思远心头一凛,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执行着秦念提前准备的、基于这个时代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用于混淆痕迹和规避主要扫描指令的反侦察操作。
他成功引导扫描程序掠过核心,只探查到一个经过精心伪造的、存在几个无关紧要且符合“个人用户”特征安全漏洞的虚拟环境。
论坛内部,帖子讨论的的确是前沿的计算机理论,许多观点颇具启发性。
吴思远没有冒进,像个真正谨慎又渴望知识的人,默默浏览。
但他的登录行为和浏览轨迹,无疑已经触动了水下的警报。
几分钟后,一条加密的私信弹出,发信人ID:“Mentor”(导师)。
“欢迎,Lone Wanderer。罗素教授提起过你,一位被困在浅滩的蛟龙。
对‘内存墙’和‘异构通信’的困境,我们有一些不同于主流的新思路,或许能给你启发。
【附件:Beyond the Wall.pdf】”
附件!直接的文件传输,风险与诱惑并存。
这里面可能是真正的学术瑰宝,也可能是包裹着糖衣的病毒炸弹。
吴思远没有犹豫,直接点击下载。
但同时,他启动了电脑上一个由李文军团队临时编写的、用于隔离运行可疑文件的特殊检查程序,将下载的文档置于其中进行初步安全分析。
文档打开,是一篇关于“突破冯·诺依曼架构瓶颈”的论文预印本,观点激进,论证看似严谨。
吴思远快速浏览,心中震撼与警惕交织。
这篇论文的水平极高,某些数学模型的构建思路,甚至对他正在攻坚的“分布式动态调度”协议有所触动!
对方为了钓他,下的本钱不可谓不重!
特殊检查程序运行完毕,未报告异常。
但他深知,真正的危险可能隐藏得更深。
他按照预案回复,没有表达感谢,而是提出技术性质疑:“感谢分享,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有些推导过程似乎跳步了,尤其是公式(7)到(8)的变换,依据是什么?”
此举既符合“钻研者”人设,也能试探对方反应,更为己方分析留出时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