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组的实验室里,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连续十几次的制备实验,数据曲线像发了疯的过山车,高灵敏度和低噪声这两个冤家,死活不肯在同一个样品上安家。
吴思远不再频繁现身,但他的影响无处不在。偶尔“路过”时,他会就某个具体的技术细节提出“专业建议”,语气冷静得像手术刀:“李工,你们这个铯源的温度控制精度,可能无法满足原子级膜层控制的要求,这是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吧?” 或者对张海洋的“烤串机”评论道:“张师傅,这种机械旋转的精度极限,恐怕就是目前均匀性无法突破的瓶颈。”
这种基于专业知识的质疑,比直接的嘲讽更让人憋闷,像钝刀子割肉,一点点消磨着年轻组员的信心。几个人的脸上开始出现迷茫和自我怀疑。
李文军熬夜对比所有失败样品的数据,眼睛红得像兔子。张海洋则对着“烤串机”一言不发,反复测量着每个部件的公差,古铜色的脸上执拗得像是要跟机器焊在一起。
秦念将团队的焦虑看在眼里。她知道,必须尽快取得突破,否则士气将彻底瓦解。她几乎泡在实验室,凭借【微观结构洞察】,她能“看”到样品内部薄膜结构的细微异常,但她刻意避免直接给出答案。
她更像一个引导者:“老李,把三次灵敏度相对较高但噪声也大的样品数据挑出来,重点分析它们成膜阶段的真空度曲线和基底温度。”
“海洋,我怀疑夹具在高速旋转时存在我们未察觉的微小形变,能不能想办法做一个动态下的精度验证?”
在她的引导下,团队开始更系统、更精细地排查问题。李文军发现了铯源预热阶段的一个微小波动规律;张海洋则带着几个徒弟,用千分表和自制的光学杠杆,硬是测出了旋转夹具在特定转速下、肉眼无法察觉的微米级周期性摆动!
问题一个个被找出,又一次次尝试改进。然而,最新的样管测试结果依然不理想——灵敏度达到了设计指标的八成,但暗电流依旧居高不下,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压抑的叹息再次响起。张海洋烦躁地一拳砸在工作台上,震得工具哐当作响。
这时,吴思远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测试数据记录,良久,才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带着一种复杂的意味:“大家辛苦了。看来,材料的本征特性,确实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或许……我们真的需要重新评估一下主攻方向了。” 他的话,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一个年轻技术员的心理防线,后者忍不住摘下眼镜,揉了揉发红的眼眶。
就在这片绝望的氛围中,秦念却没有去看那糟糕的测试数据,而是再次拿起那个失败样管,对着灯光,全神贯注地观察着阴极面。【微观结构洞察】的能力被她催发到极致,不用于寻找答案,而是用于验证一个突然冒出的、疯狂的猜想。
“等等!”她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一丝颤抖的兴奋,“你们看!阴极面边缘区域的光泽,和中心区域有极其细微的差异!不是颜色,是那种……‘活性’的感觉不同!”
这个发现如同闪电划破黑暗!所有人都愣住了,连李文军也凑过来仔细看,但除了秦念,谁也看不出那所谓的“活性”差异。
“老李,立刻调出所有样管阴极面不同区域的微区光谱分析数据!重点对比边缘和中心!”
李文军迅速操作,很快,屏幕上显示出数据对比——边缘区域的铯氧复合物特征峰,确实与中心区域存在微小但系统性的差异!
“是激活不完全!”李文军猛地一拍大腿,声音因激动而嘶哑,“传统工艺认为激活是一次性的,但我们可能忽略了大型阴极面边缘的场分布和物质输运与中心不同!导致边缘的NEA(负电子亲和势)状态没有完全形成!”
这个结论石破天惊!意味着他们可能发现了一个被常规制备流程忽略的关键缺陷!
“海洋!立刻把管子接回去!老李,准备微流量控制系统,我们尝试对边缘区域进行局部的、精确的补充激活!”秦念当机立断。
“秦工!这太冒险了!”吴思远终于忍不住出声阻止,“二次激活引入不可控因素,很可能彻底破坏已有的激活层!”
“吴工,理论上,如果补充激活的能量和剂量精确控制在只作用于未完全形成的NEA区域,而不破坏已形成的良好界面,是存在成功可能的!”李文军此刻却挺身而出,基于刚刚发现的数据异常,为自己的判断据理力争。这是他第一次在专业层面上,正面反驳吴思远。
“对!出了问题俺老张担着!”张海洋吼了一嗓子,已经手脚麻利地开始操作真空系统。
秦念感激地看了李文军和张海洋一眼,集中全部精神,凭借【微观结构洞察】作为“眼睛”,开始指挥这场精细到极致的手术:“铯源,开启千分之五标称功率……氧脉冲,持续时间缩短至常规的十分之一……好,保持!我感觉边缘区域的‘亮度’在提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