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星火”研究所那间最大的会议室里,关于“单兵微光/红外夜视仪”——“猫眼”项目的立项论证会,气氛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某种微妙的僵持。
秦念站在投影前,身姿挺拔,清晰地阐述了“猫眼”项目的战略必要性、初步技术构想和“星火”所已有的技术储备。她的陈述逻辑严密,目光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念感。
“……综上所述,为我们的战士配备先进的单兵夜视装备,是扭转夜间战场劣势、夺取未来战争主动权的关键一步。‘星火’在微光成像、电子信号处理和精密制造领域积累的经验,为我们攻克‘猫眼’技术提供了坚实基础。我们有信心,有能力……”
她的话音未落,一个带着明显疏离感和某种奇特抑扬顿挫的嗓音,不急不缓地响了起来,打断了她的话。
“秦工的想法,很有……嗯,浪漫主义的色彩。”
所有人的目光转向声音的来源。说话的是坐在赵康所长右手边的一位陌生面孔——吴思远,新近从海外顶尖理工学院引进的“光电专家”,约莫三十五、六岁,金丝边眼镜,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熨帖的深色中山装纤尘不染,与会议室里大多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便服或工装的技术干部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扫过秦念,带着一种学者式的、却又隐含居高临下意味的审视。
“但是,恕我直言,”吴思远微微后靠,双手交叉置于桌前,摆出了“专家”的架势,“秦工可能对国际前沿的夜视技术,特别是像三代像增强器这样的尖端领域,缺乏足够深切的认知。”
他顿了顿,似乎是在组织语言,又像是在刻意营造一种权威感:“我在国外的实验室亲眼见过,也亲手操作过最新的三代管样品。那不仅仅是技术,那是工业与艺术的结晶。超高真空环境、分子束外延生长单晶材料、负电子亲和势光电阴极的精密激活……每一道工序,都对基础材料、工艺设备和操作环境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远不是靠画几张图纸、搞几次理论模拟,或者……凭借一些取巧的‘土办法’就能解决的。”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秦念身上,语气中的轻蔑几乎不加掩饰:“而且,我了解到,秦工您的专业背景似乎……与光电领域并非完全对口?您之前在‘蜂鸟’和‘鹰眼’项目上的成功,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但隔行如隔山。夜视技术,尤其是核心的像增强器,需要的是极其扎实的理论根基和……系统性的、严谨的科研训练体系培养出的直觉。这并非靠灵感或者……嗯,运气能够弥补的。”
这番话可谓相当不客气,不仅全盘否定了项目的可行性,更将矛头直接指向了秦念的资历和专业能力。会议室内的空气瞬间凝固了。
几位原本就对资源分配感到压力的干部露出了深以为然的表情,开始交头接耳。李文军气得脸色通红,张海洋更是捏紧了拳头,额角青筋跳动。
赵康所长眉头紧锁,打着圆场:“吴工刚从国外回来,见多识广,提出的困难也确实客观存在。秦工的能力和我们‘星火’的潜力,我们也要有信心嘛!大家畅所欲言,充分讨论……”
吴思远仿佛没听到赵康的调和,继续他的“启蒙”:“目前国际上公认最先进的,是采用砷化镓负电子亲和势光电阴极的三代像增强器。其性能,绝非我们国内目前可能还在研究的、早已落后的多碱光电阴极可以比拟。我认为,与其投入大量宝贵的人力物力,去重复一条已经被证明是‘此路不通’的老路,不如集中资源,想办法通过一些……特殊的渠道,尝试引进一两套三代管的样品甚至是关键设备进行消化吸收。这才是更务实、更高效的选择。”
他的论调,引得少数几个同样有留学背景或对国外技术充满崇拜的年轻技术人员微微点头。
秦念平静地听他说完,脸上看不到丝毫被激怒的痕迹,只有一种深潭般的冷静。她刚要开口,会议室的门被急促地敲响。
赵康的秘书快步进来,俯身在他耳边低语几句。
赵康脸色骤然一变,猛地站起身:“同志们,暂停讨论!首长到了!”
话音刚落,会议室的门被完全推开,一位身形不算高大,却步履沉稳如山、目光锐利如鹰的老者,在几名神情精干的工作人员陪同下,走了进来。他穿着一身极其朴素的旧军装,肩上没有任何衔级标志,但那股历经烽火、执掌千军万马所沉淀下来的威严气势,瞬间笼罩了整个会议室,让所有嘈杂声戛然而止。
正是那位曾在陆家大院对秦念“信息为王”观点另眼相看的“泰山”首长!
“泰山”首长目光如电,扫过全场,在秦念脸上微微停顿,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温和,随即落在赵康身上:“小赵,在开会?讨论什么,气氛这么‘热烈’?”
赵康连忙上前,简明扼要地汇报了关于“猫眼”项目的立项讨论,以及会上提出的质疑和分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