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的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影院的落地窗,落在《大山里的孩子》续集的海报上。海报没有华丽的特效,只有一群乡村孩子趴在课桌上的背影,黑板上“我想看看山外面的世界”几个粉笔字格外醒目,背景是连绵的青山与隐约的光伏板——这是续集最真实的写照,聚焦“乡村教育公平”,用光影讲述大山里的渴望与坚守。
影院内早已座无虚席,首映场的观众里,有带着孩子的家长,有公益组织的代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教师,还有不少参与过影片捐赠的企业负责人。当灯光暗下,银幕亮起,熟悉的大山场景缓缓展开:三年后,支教老师陈曦带着新的教学设备回到乡村,却发现孩子们面临着“优质师资流失”“课程单一”的新难题,而来自城市的捐赠物资,在缺乏合理分配机制的情况下,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影片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一个个真实的细节打动人心:孩子们在昏暗的临时教室里坚持自习,乡村教师骑着摩托车翻山越岭家访,城里来的志愿者与村民一起搭建新的图书角。
“太真实了!”一位来自贵州的乡村教师红着眼眶,悄悄抹掉眼泪,“影片里的场景,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是大山里孩子最大的困境。”
苏澈坐在影院后排,身边是续集的导演林舟——这位通过“新人创作者扶持计划”走出的年轻导演,如今已经褪去了当初的青涩,眼神里满是成熟与坚定。“苏总,当初您让我聚焦‘教育公平’,我还担心题材太沉重,观众不买账。”林舟低声说,“现在看来,真实的力量最能打动人。拍摄时,我们在三个省的乡村取景,这些孩子的故事,都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文化不仅要传播美,更要传递责任。”苏澈轻声回应,“《大山里的孩子》第一部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教育的现状,续集就要推动改变。我们不是拍一部公益宣传片,而是用电影的力量,引发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关注,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他顿了顿,补充道,“影片里的光伏教室、移动图书车,都是我们‘乡村影视计划’的试点项目,现在已经在十个省落地了。”
首映场结束后,口碑瞬间发酵。观众们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感受:“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狗血剧情,却看得我热泪盈眶。乡村孩子的渴望,值得被全世界看见”“影片里的乡村教师太伟大了,也让我意识到,教育公平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苏澈的‘乡村影视计划’太实在了,不仅拍电影,还真的为乡村建学校、送设备,这才是真正的公益”。
张岚的手机不断收到数据推送,她快步走到苏澈身边,语气激动:“苏总,首日票房数据出来了!上映12小时,票房破1亿,创国产公益电影首日票房纪录!豆瓣评分8.9,其中80%的观众给出五星好评,评论区全是‘真实’‘治愈’‘有力量’的关键词。”她翻看着后台数据,“更重要的是,影片片尾的‘乡村教育捐赠通道’已经被刷屏,上线6小时,捐赠金额就突破2000万,参与捐赠的人数超100万!”
苏澈接过手机,看着捐赠名单里密密麻麻的名字——有普通网友的几十元捐款,有企业的大额捐赠,还有不少之前被“新人创作者扶持计划”帮助过的年轻人,他们自发组织了“以影传爱”的捐赠活动。“这就是我们做这部电影的意义。”苏澈感慨道,“电影是桥梁,连接起城市与乡村,让更多人关注到乡村教育的困境,也让愿意奉献爱心的人,找到靠谱的渠道。”
林舟分享了拍摄中的一个细节:“影片里有个小女孩,因为家里穷,差点辍学去打工。我们拍摄时,真的帮她联系了公益助学项目,现在她已经重返校园,还在影片里客串了一个小角色。看到她现在开朗的样子,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他指着屏幕上的捐赠数据,“这些钱,会用来给乡村学校建光伏教室、买多媒体设备、请优质教师支教,每一笔支出都会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随着影片的热映,“乡村教育捐赠”的热度持续攀升。上线三天,捐赠金额突破5000万,参与捐赠的企业超300家,其中不少是之前与澈心文娱合作过的文旅、文创企业。欧洲文旅集团捐赠了100辆移动图书车,配备多语言书籍和电子阅读设备;东京分公司的合作方捐赠了500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支持乡村学校开展远程课程;国内的非遗工坊则联合发起“非遗助学计划”,将文创产品销售额的10%用于乡村教育捐赠。
“苏总,我们的‘乡村影视计划’已经成为公益标杆了!”张岚递过来一份媒体报道汇总,“文旅部、教育部联合发文,肯定了计划‘以影视为载体,推动公益实践’的模式;全国有20个省的教育部门发来合作申请,希望能引入光伏教室、移动图书车等项目;还有不少公益组织表示,要借鉴我们的‘影捐结合’模式,开展更多乡村帮扶项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