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的反响同样热烈。英国企鹅兰登出版社的编辑发来邮件,希望能签下《红楼》的英文版版权,“我们想让西方读者看看,蓝星的古典文学,不仅有帝王将相,还有这么细腻的女性故事”;日本讲谈社则提出“推出‘红楼文化绘本’”,邀请知名插画师根据小说绘制插画,“让日本读者通过画面,感受蓝星古典文学的美”。
当天晚上,淡蓝色的系统光膜在苏澈眼前亮起,金色的文字带着“文化突破”的厚重感:
【检测到《红楼:金陵十二钗》获蓝星文学奖最佳长篇小说提名,引发古典文学热潮,宿主成为跨影视、文学领域的双提名创作者,达成“文化跨界”里程碑,触发“文学赋能”声望结算……】
【结算完成:获得声望值点,当前声望值累计点!】
【“文化传承”后续权限更新:
1. 解锁“古典文学深度开发”权限:可获取《红楼梦》完整版诗词、服饰、饮食文化解析,助力小说后续章节创作及实体书出版;
2. 触发“影视-文学联动”效应:多家影视公司提出《红楼》影视改编合作,文旅部表示将支持“红楼文化主题展”(含小说场景复原、服饰展);
3. 蓝星文学研究会邀请宿主担任“古典文学创作导师”,培养年轻创作者,推动蓝星古典文学发展。】
苏澈关掉光膜,看着桌上的“金陵十二钗瓷偶”,指尖拂过黛玉瓷偶的衣角——那上面的纹样,是老师傅按小说里“月白绫子袄,青缎掐牙背心”复刻的。他想起穿越初期,在漏雨的出租屋里写《青花瓷》时的迷茫,想起第一次在蓝星提起“红楼梦”时的忐忑,想起连载《红楼》时担心“读者不接受细腻情感”的焦虑——如今,这些都变成了“填补空白”“开创先河”的认可。
“其实我没做什么,只是把地球的经典,用蓝星读者能理解的方式讲了出来。”苏澈对着团队成员说,语气里没有骄傲,只有踏实,“《三国》是让蓝星读者懂‘历史的厚重’,《红楼》是让他们懂‘情感的细腻’,两者都是文化的一部分,缺一不可。”
工作室的会议桌上,团队已经开始讨论《红楼》的后续计划:实体书将邀请古典文学专家做序,收录读者的优秀长评;影视改编权暂时不急于出售,要先确定“尊重原着、不魔改”的合作原则;甚至有人提议做“红楼主题非遗手作”,把小说里的刺绣、瓷器、茶点,变成能触摸的文化产品。
夜色渐深,苏澈还在回复读者的留言——有读者问“黛玉最后会怎么样”,他没有剧透,只回复“每个角色的结局,都藏在她的性格里”;有读者说“想写红楼同人文”,他鼓励道“只要尊重角色,每一种解读都是有意义的”。窗外,江城的灯火里,或许有无数读者还在手机上追更《红楼》,或许有学生在灯下写“黛玉葬花”的赏析,或许有匠人在琢磨红楼角色的服饰纹样——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能跨越时空,连接无数人的心灵。
这一晚,蓝星的文学界因为《红楼》的提名而沸腾,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关注“女性群像”“古典生活”,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设立“古典文学专项基金”。而苏澈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他还要把《水浒传》《西游记》带到蓝星,让蓝星的古典文学,不再只有权谋,还有人情冷暖、烟火日常,还有那些被忽略的、却最动人的“小日子”。
第二天清晨,苏澈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条动态,配着“金陵十二钗瓷偶”的合影和蓝星文学奖提名截图:“5亿点击,一个提名,不是终点,是更多人爱上古典文学的起点。感谢每一个为《红楼》感动的读者,感谢每一个为文化传承努力的人——文学的温度,能跨越领域,能温暖人心,这就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意义。”
动态发布后,评论区里满是跨越年龄、跨越国界的祝福:
- “奶奶今年70岁,每天都让我读《红楼》给她听,她说‘这才是女人该有的故事’!”
- “海外党已经开始学中文,就为了看原版《红楼》——太喜欢宝钗的通透,探春的果敢了!”
- “苏老师,您让我明白,古典文学不是老掉牙的古董,是能让我们读懂自己的镜子!”
苏澈关掉手机,看向窗外升起的太阳——新的一天开始了,《三国》电视剧还在拍摄,《红楼》还在连载,文化的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知道,只要守住“真诚”与“敬畏”,就一定能让更多地球的经典,在蓝星绽放新的光芒。
喜欢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