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心工作室的会议桌两端,气氛像结了层薄冰。左边,星芒唱片的项目总监张鹏把一份修改后的专辑曲目表推到桌中央,红色马克笔圈出的“新增3首口水歌”格外刺眼,旁边标注着“目标:提升传唱度,保证电台播放量”;右边,苏澈的指尖按在曲目表上,指节微微发白,老林握着的陶杯里,菊花茶早已凉透。
“苏老师,不是我质疑您的创作,”张鹏身体前倾,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功利,“您这10首歌里,古风、摇滚、抒情跨度太大,普通听众记不住。加三首口水歌,比如《快乐节拍》《爱的小甜歌》,旋律简单,副歌重复,上线就能冲短视频BGM榜,专辑销量至少能涨30%。”
“涨的是短期销量,丢的是长期口碑。”苏澈把曲目表推回去,声音平静却坚定,“之前《将进酒》没靠口水旋律,一样破亿播放;《三国》小说没靠狗血情节,照样登顶畅销榜——听众要的是能打动人心的内容,不是听一遍就忘的‘噪音’。”
李薇立刻补充数据:“我们做过粉丝调研,87%的粉丝期待‘有细节、有温度’的作品,只有9%关注‘传唱度’。而且您看《老街瓷声》的demo,没做任何推广,粉丝自发转发量就破10万,靠的就是‘窑火声、老街风’的真实细节,不是口水歌词。”
张鹏却摇着头笑了,手指敲着桌子:“粉丝调研能当饭吃?电台要的是‘抓耳’,短视频要的是‘洗脑’,您这《稻香》《夜曲》改编得再精致,没人循环播放有什么用?去年爆火的《甜不甜》,就一句‘你甜不甜,甜到我心间’,播放量破10亿,这才是市场需要的!”
“市场需要的不是‘垃圾’,是‘值得听’的音乐。”老林终于忍不住开口,把手里的录音笔放在桌上,“您听听这个——上周我们去蓝星南部的稻田采样,清晨的稻穗摩擦声、水车的吱呀声,这才是《稻香》该有的魂。加首‘爱的小甜歌’,跟专辑‘时光’的主题搭吗?跟您说的‘传唱度’比,哪个能让听众记住五年、十年?”
张鹏没碰录音笔,只是靠回椅背:“苏老师,星芒是行业头部唱片公司,我们比您懂市场。这三首口水歌,是公司的底线——要么加,要么我们就减少宣传资源,您自己选。”
会议室陷入沉默,窗外的老街飘起细雨,瓷坊的窑火在雨雾里泛着暖光。苏澈拿起桌上的《稻香》改编初稿,指尖划过“竹笛、水车采样”的批注,突然想起上周去蓝星稻田的清晨——老农牵着牛走过田埂,牛铃轻响,稻穗上的露珠落在手背上,凉而软。他抬头看向张鹏,语气里多了几分郑重:“我选‘每首歌都经得起听’。资源可以少,但专辑的品质不能降——我不能让等着《澈·时光》的粉丝,听到掺了水的音乐;也不能让蓝星的听众,觉得‘好音乐’只能靠口水旋律。”
张鹏愣了愣,大概没料到苏澈会这么强硬,脸色瞬间沉下来:“您会后悔的。”说完,他抓起公文包,摔门而去。
门关上的瞬间,老林立刻松了口气:“早就看他不顺眼!什么市场需要,明明是他没本事做高品质内容!”李薇却有点担心:“星芒掌握着大半电台和短视频推广渠道,少了他们的资源,专辑会不会……”
“不会。”苏澈拿起录音笔,按下播放键——稻田的风声裹着稻穗摩擦声涌出来,混着远处的水车吱呀,“我们有好作品,有粉丝的信任,还有……能把好作品做得更好的办法。”他打开系统界面,淡蓝色的光膜弹出“编曲优化”功能的深度提示,比之前的方案更细致:
【《稻香》蓝星田园风优化方案(深度版):
1. 实地采样补充:在现有“水车、稻穗”基础上,加入蓝星独有的“南方短笛”(音色比普通竹笛更轻快,贴合蓝星稻田“短稻种”特征)、“牛铃碎响”(蓝星乡村常见的黄铜牛铃,频率200-300Hz,增强记忆点)、“老农吆喝声”(去人声只留气音,模拟“田埂上的烟火气”);
2. 编曲层次调整:主歌用“短笛+木吉他”双声部,短笛走高音如“稻穗上的露珠滚落”,木吉他走低音如“踩在田埂的脚步”;副歌加入“人声和声”(模拟蓝星乡村“农忙时的合唱”),和声词用蓝星乡村的“哎~哟~”,无实义却有画面感;
3. 文化适配强化:歌词“田埂是童年的城堡”后加一句“牛铃摇醒了晨雾绕”,呼应蓝星乡村“晨雾稻田”的标志性场景;间奏插入“稻穗脱粒机的轻响”(采样自蓝星老农的家用脱粒机),让“田园”不只是意象,更是蓝星听众的生活记忆。】
“系统连蓝星的短笛、黄铜牛铃都考虑到了!”李薇凑过来看光膜,眼睛瞬间亮了,“我们上周去的那片稻田,老农的牛就是挂的黄铜铃,声音特别脆!”
当天下午,苏澈和老林就带着录音笔,再次扎进蓝星南部的稻田。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他们蹲在田埂边,录下稻穗被风吹得“沙沙”响的声音;老农开水车时,他们举着录音笔凑到水车轴旁,捕捉“吱呀——吱呀——”的木质摩擦声;甚至跟着老农去脱粒房,录下稻谷落在金属筛网上的“嗒嗒”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