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依然是很好找,沿途送货的车也是络绎不绝,看来经济确实发展不错。
经过太仓的时候,苏子民指着远处大海的位置,“前面算是我们这里,比较着名的景点,郑和下西洋出海口遗址。”
“是吗?子民,这个我还不知道呢!”他说道。
“嗯,郑和七下南洋,队伍庞大,太仓当时有船坞,规模不小。”
“准确说是浏河镇,也就是史书记载的刘家港,500多年过去了,民间依然流传着很多故事。”
“毕竟这是当时的大事,近三十年,我们的祖辈很多都参与过做事,所以。”
“嗯,这是肯定的,如此盛大的活动,没有传说是不可能的,也是太仓的骄傲啊!”他回答道。
“志才,要不拐过去瞧瞧?”苏子民征求意见道。
“时间还早,那就去吧!”
说干就干,车子变道,就向浏河镇驶去。
10几分钟,就到了旧址码头。
现在旅游业还没兴起,自然没有门票一说,也没建“郑和公园”之类。
看着平静的大海,以及大片平整的土地。
当年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只余荒凉和空旷。
为了朱棣一个隐约的猜想,从这出发的一位太监,却创造了世界航海史的一个个奇迹。
让太仓也拥有了浓墨重彩的历史底蕴,想想都是梦幻。
蒋蔓等人面向大海,胶片浪费了不少,杨志才和苏子民,也有了在江苏省的第一张合影。
在刘家港待了20分钟,才继续出发。
路上,苏子民讲了自家的情况,家里兄弟四人,哥苏子中,弟子建、子国,分别经营染厂、织布、纺纱厂。
“话说,子民,你家这个名字,取得有点意思呀?”
“哈哈,志才,看出来了,我父亲当年雄心勃勃,计划把国名都生齐的,现在还遗憾壮志未酬呢!”
他才正色地说,“目前我们这边,依然两极分化严重,人口比较多,穷的依然较穷,开厂的则好得多,待会儿到家,转一下就明白了。”
杨志才前世5年后才有机会,来过无锡,不知道如今的状况。
虽半途耽搁了一阵,一行人还是顺利地在5点前,来到了常熟尚湖镇,也就是苏子民的老家。
是一座典型的苏南庭院,应该是新修不久,崭新。
家里人口比较多,看起来有30来个房间,家里空旷 只有他奶在家。
子民介绍,他奶快80了,听不懂普通话,又说的土话,大家互相招呼,搞了个两不相懂,只有笑容。
天气不是很炎热,大家决定出去走走。
苏家所在的湖庄村,算是个大村,子民家是搬出来重建的,属于独家院落。
距村庄还有几百米,依着不知名的一片水塘环建,远看,颇有点气势。
江南水乡,确有特色,到处是水塘沟渠,稻田一眼望不到头,古称“鱼米之乡”,从这一隅,就能看个大概。
偶尔路过一片菜地,一个简易石棉瓦搭的棚,有几口大缸,镶嵌在地里,苍蝇很大,四处飞舞,臭味也浓。
苏子民略带尴尬,“这就是我们家乡,沿用千年的厕所,可以就地浇菜,就是夏天特难受,臭气熏天。”
“人口越密集的地方,越是如此,算是我们这边的陋习之一。”他也没避嫌,直接大方揭短。
身处中川的大家,自然觉得不可理解,大妞也认为太不卫生了。
指着那边水塘,苏子民又说道,“还有呢,早上你们就会看到,水塘里倒夜壶的,洗衣做饭的全在这里面。”
“古代江南多瘟疫,长发生,这就是源头,也算是农村最大陋习。”子民说道。
“我们市里面已经在逐步改变这些,建室外公共厕所,自来水村村到户,估计几年后就会彻底改观。”
听了他的介绍,才明白了美景下大瑕疵 。
“我们村庄算好的了,400多户,大半姓苏,我家亲戚有40多户,就是在五服之内的那种。”
“志才说服装的事,我们都有60多家企业,想看什么都有的。”
话说完,大家都是很震惊,苏南民营企业的发展,真是太普遍一些。
走到村子,一群年轻人,气质不凡,有苏子民介绍,也是笑声不断。
可惜大都是老年人,吴侬软语确实听不清,自然交流不下去。
只是简单地看了下苏家祠堂,转了一圈,属于老旧普通型;大家就受不了,主要是厕所极陋,味道太冲。
子民特别介绍,村里年轻人,要么创业,要么上班,没有闲人,这是传统。
如果谁人好吃懒做,不做事,那么十里八乡名声就臭了,后面老婆不好找,也没有人做朋友。
这个传统很优秀,怪不得人家能最快富起来!
杨志才望着远方,想想20多年以后,中川农村,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很少年轻人在家,大都背井离乡,来到这边务工挣钱,家里几乎是60岁以上老人,和留守儿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