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正在往这赶,估计今天要坐 120桌 以上。
粗略数了数,“为”字辈14人,“励”字辈203人,“志”字辈326人,“恒”字辈162人,“生”字辈27人。
光男丁目前已经是732人,这里不算外嫁女及子嗣。
妥妥的千人大家族了!
关于辈分,杨志才只记得末尾两句
“可言淡诚尚无为”,
“励志恒生行自达”。
主要励志恒生这四辈人,需要上新族谱。
把人数搞清楚后,分别在百泉、高林、白河、洪堰等地,安排两位叔伯组织,又用喇叭反复告知。
11点左右祭祖,请大家注意礼数,管好不懂事的小孩云云。
确实是个细致活儿。
大约10.50分,所有族人,在大叔公为首的14位族老带领下,几位叔伯端着早就准备好的祭品。
用背篓背着纸钱、香、蜡,酒水等,按着4个村落族人的辈分次序, 鱼贯而行。
人员太多,场地 太窄,上香 、培土都是由4个村落的,叔伯代表来做。
等大叔公在大喇叭里,抑扬顿挫的 念 完祭文,由他带领族老14人行三跪九叩礼。
行礼时,喇叭里传出
“十五世孙叩拜先祖”
“礼毕”。
接下来,喇叭通知
“百泉励字辈叩拜先祖”。
百泉“励”字辈在父亲的带领下,每组28人(上面传下来的),分组叩拜。
“百泉十六世孙叩拜先祖”
“礼毕”。
就这样,几个村轮着来。
到“志”字辈叩拜,喇叭里多了几个字:
“百泉十七世孙叩拜先祖”
“加三叩”
“礼毕”。
轮到杨志才时,他才来得及观察:
供桌上放着整鸡、鱼、猪肉;苹果、香蕉、柑橘(三牲三果)。
清茶、白酒各三杯,旁边高香一对,大红烛一对。
按规矩,孙辈“加三叩”,恭恭敬敬行完礼,才退出。
志字辈人数最多,四个村来来往往,差不多10分钟才完。
到杨恒夏他们,喇叭里的话又变为:
‘“百泉十八世孙叩拜祖先”
“加六叩”
“礼毕” 。
老规矩,祭祖辈分最高者
孙儿辈“加三叩”,
重孙辈“加六叩”。
一直在观察着的杨志平,看着不管是耄耋老者,还是几岁稚童。
面对先祖灵位,都是肃穆的、恭敬的、整齐的行完大礼,有序退场。
让他对家族的概念,更有了深刻的认识。
祖训和家训,往往指导着,后世儿孙的行事准则,这里又全都蕴含着,非常正能量的价值观。
践行之,为人处事基本少走弯路。
离家远行,多年后“落叶归根”才更具意义。
结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杨志才觉得:
有凝聚力、团结和谐、有财力的宗族,最是乡愁!
祭祖完毕,总共只有80多张桌子,而人员有900多人。
族老们稍微商量,马上就显示出老人们的智慧。
只见大叔公拿起喇叭说,“各位族人,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只开80桌吃饭。”
“人员安排是这样的:所有当家的男丁全部到杨励广家院子开会,选出宗亲会成员”
“这80桌,百泉族人最多,每桌坐4人,另外三村坐4人,大家都要相互介绍认识,女客桌也是这样”!
他说完,邻村族老,马上把相关人员组织起来,不到10分钟,80桌一直蔓延到村里,就坐好了。
不得不说,族老们的超强影响力。
这个场合,只有辈分高低,不看富贵贫穷!
大叔公接着说“今天天气好,大家一定吃慢点,吃完了也不能下桌!”
“待会儿我们为字辈,和新选出的宗亲会成员,要每桌敬酒,并介绍给大家,听明白没有?”
大家 齐声说,“听明白了。”
厨师搭的灶台,就在麦田附近,杨志福家院子,40-50人的服务队伍,很快就把餐桌支棱起来了。
族老们这才一起,到杨志才家院子里。
200多家家主,或坐或站,把杨志才家院子挤得水泄不通。
但所有人都没有一丝不快,安静的等待大叔公讲话。
大叔公拿着喇叭,对大家说,
“各位族人,我叫杨为知,估计大家都认识。”
“今天我很激动,50年了,我杨氏一族终于又聚在一起,共拜祖先!”
“我也希望,以后每年清明,我们都能搞一个清明会。所有族人 ,能有个聊天谈话的地方。”
大叔公接着说,
“这里我要点名表扬,杨励广一家。”
“是我这个侄子,提起组织,今年的清明会的。并前后奔走一个月,才有了大家今天的相聚!”
“可能大家都知道,重修族谱的钱也是他家捐赠的,5000块。”
“尤其是他儿子志才。昨天回来,听说有些族人,连10块钱都交不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