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的风依旧在呜咽,仿佛在诉说着方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但此刻,麟州大营的一顶独立帐篷内,气氛却比谷中的狂风还要炽热。
周勇像一头焦躁的雄狮,在小小的帐篷里来回踱步。
他时不时停下来,看看桌上那枚作为样品的深褐色陶罐,眼神复杂得能拧出水来,其中混杂着喜悦、敬畏,还有一丝深深的后怕。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苏哲,正悠闲地坐在主位上,翘着二郎腿,手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慢条斯理地吹着浮沫。
“我说周将军,”苏哲呷了口茶,慢悠悠地开口,“你是统领数万禁军的指挥使,能不能稍微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拿出点大宋高级干部的沉稳来?不知道的还以为我这帐篷里进了个没见过世面的土财主。”
周勇猛地停下脚步,一张黝黑的脸膛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他大步流星地走到苏哲面前,双手“啪”的一声撑在桌上,身体前倾,询问道:“苏县子!此物……此物是否可以量产?!”
“量产?”苏哲抬起眼皮,懒洋洋地看了他一眼,“周将军,格局小了。我的目标,是让这玩意儿跟军营里的馒头一样,管够!不仅要管够,还要保质保量,保证每一个‘和平使者’都能稳定地发挥作用。”
“馒头?管够?!”周勇的眼珠子瞪得像铜铃。
在他看来,这等毁天灭地的神器,能造出百十来个,在关键时候用一下,就已经是天大的功劳了。
按馒头的标准来供应?
那西夏人还打个屁的仗,直接排队等着投胎算了!
“县……县子,”赵德也从痴汉状态中清醒过来,他放下手中的宝贝铁皮,连忙凑过来,紧张得开始口吃,“这……这东西,配……配比精妙,制作繁复,稍有不慎,恐……恐怕会……会炸了咱们自己的作坊啊!量……量产,难……难于登天!”
“谁说要用一个作坊,一个工匠从头做到尾了?”苏哲放下茶杯,从怀里掏出一张早就画好的图纸,在桌上“哗啦”一下展开。
那是一张结构极为古怪的图,上面画着几个方框,用箭头连接着,每个方框里都写着一些周勇和赵德看不懂的词汇,比如“原料初加工区”、“配比混合区”、“引信制作区”、“罐体成型区”、“总装区”等等。
“这是什么?”周勇和赵德脑袋凑在一起,像两只好奇的土拨鼠,满脸都是问号。
“组织架构图,或者叫……生产流程图。”苏哲拿起一根木炭条,在图上敲了敲,“想要效率高,就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得搞分工协作。我管这叫‘流水线’作业。”
“流水线?”两个人面面相觑,这个方法早在济民商行中使用过,在京城的商圈中大家也都听过,但是对这两个宅男却是个新词。
苏哲叹了口气,知道跟他们解释起来有点费劲,只能打了个比方:“这么说吧,就像咱们府里包饺子。以前是五个人,每个人又是和面又是擀皮,又是调馅又是包,忙活半天也包不了一盘。现在我把它分开,还是五个人,一个人专门和面,一个人专门擀皮,一个人专门调馅,一个人专门包,最后一个人专门煮,这样每个人专心做一个事情,非常熟练。你们说,哪种方法更快,包出的饺子更多?”
这个比喻通俗易懂,周勇和赵德瞬间就明白了,两人眼中同时闪过一道亮光。
“妙啊!”赵德一拍大腿,激动地喊道,“每个人只需熟练掌握一道工序,确实会做得又快又好,不易出错!县子,您……您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苏哲得意地扬了扬下巴:“基本操作,勿6。”
他指着图纸,开始详细讲解他的计划:“首先,我提议,以麟州大营的名义,成立一个临时的‘火器监’,专门负责‘手雷’的研发与生产,对外就说是新设的军需仓库,由周将军的亲兵把守,列为最高等级的禁区。”
周勇毫不犹豫地点头:“准!此事我亲自负责!”
“好。”苏哲继续道,“火器监监丞一职,我举荐赵德担任。”
“我?”赵德吓了一跳,连连摆手,“不……不行不行,我……我怕担……担不起此等大任!”
“我说你行你就行。”苏哲瞪了他一眼,“技术上的事你最懂,我给你撑腰,谁敢不服,让他来跟我聊聊人生。接下来,就是具体的生产小组划分。”
苏哲的木炭条指向第一个方框:“第一组,‘净化组’。专门负责用我教的‘结晶法’提纯硝石。这活儿不难,但需要细心,把那些黄不溜秋的土硝,给我变成雪花一样白的精硝。”
他又指向第二个方框:“第二组,‘配方组’。这是核心中的核心,由赵德你亲自带队。严格按照‘硝七点五、硫一、炭一点五’的黄金配比进行混合。记住,多一分则软,少一分则哑,这比例就是天条,谁敢乱动,军法从事!”
赵德听得冷汗直流,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仿佛接下的是一道圣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