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八年春,甲辰日,卯时初刻。
晨光熹微中,许都城南门缓缓开启,晋王袁绍的南巡仪仗在万众瞩目中启程。三千铁骑开道,旌旗蔽日,王驾仪仗绵延数里,声势浩大。袁绍乘坐六驾王辂,金根车以玄漆为饰,朱色轮辐上镶嵌着金箔,在朝阳下熠熠生辉。田丰、沮授分侍左右,曹操以丞相身份陪同在侧,文武百官相随其后。
沿途百姓闻讯早早守候在官道两侧,箪食壶浆,翘首以盼。自官渡大捷以来,河北新政的仁名早已传遍天下,如今得见晋王真容,更是群情激动。白发苍苍的老者携幼孙跪拜路旁,农妇捧着新蒸的黍饼,商贾献上本地特产,处处洋溢着真挚的拥戴之情。
晋王千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声震云霄。田间劳作的农夫放下农具,城中商户暂停营业,就连总角稚子也踮脚张望。这不仅是出于对强权的敬畏,更是对这位结束战乱、推行仁政的明主的真诚拥戴。
王驾行至颍水之畔,但见春水初涨,碧波荡漾,两岸新绿萌发,生机盎然。袁绍命人取来当地新酿的水酒,亲自为路边的耄耋老者斟酒,细细询问收成赋税、民生疾苦。这一幕被随行文士郑重记录在册,很快便会传为美谈。
十日后,王驾抵达徐州治所彭城。
城郭之外十里长亭,袁谭早已率领青徐文武恭候多时。但见这位年轻的州牧身着绛色朝服,英姿勃发,眉宇间既有袁绍的英武,又添了几分治政的沉稳。身后文武分列左右:荀攸青衫纶巾,陈宫素袍玉带,徐晃金甲红缨,太史慈银铠白袍,臧霸虎背熊腰,个个气度不凡,神情肃穆。
儿臣恭迎父王!袁谭率先行跪拜大礼,声音洪亮。
袁绍下辂亲手扶起长子,仔细端详着他被江风吹得微黑的面庞,欣慰道:显思治理青徐,保境安民,功在社稷。为父见你成长若此,甚慰。
入城时,但见彭城街道整洁,市井繁华,百姓安居乐业,处处彰显着治理的成效。袁绍频频颔首,对随行的曹操道:孟德,显思颇有治才。
当日下午,袁绍在州牧府正堂召见青徐众臣。
首先受赏的是袁谭。袁绍取出一柄镶嵌着明珠的宝剑,剑鞘上雕刻着飞龙纹样:此剑随为父征战多年,斩将夺旗,今日赐予你。望你持此剑,守土安民,继续为天下苍生造福。
袁谭郑重接过,朗声道:儿臣必不负父王重托!
接着,荀攸、陈宫上前受赏。袁绍亲自为他们披上蜀锦所制的锦袍,袍上绣着祥云仙鹤:公达妙算定青徐,公台奇谋守彭城,二位功不可没。特赐金千两,帛五百匹,另赐宅邸各一座。
徐晃、太史慈二将得赐明光铠各一副,铠甲在日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袁绍拍着徐晃的肩膀:公明守蛇口峪如铁壁,子义突袭如雷霆,此战之功,当载史册。特晋升徐晃为镇东将军,太史慈为安东将军。
臧霸率领孙观、吴敦等泰山旧部上前。袁绍特意离座相扶:宣高镇守徐州,威震东南。今日见诸位将军英姿,方知何为泰山之固。随即宣布任命臧霸为琅琊相,孙观、吴敦分领郡尉。
最后,郭图、逢纪两位监军也得到厚赏。袁绍意味深长地说:二位在青徐辅佐显思,调和文武,此功不亚于战场杀敌。特赐金五百,帛三百。
赏赐完毕,袁绍宣布重要人事安排:袁谭继续担任青州牧,总领青徐军事;荀攸为徐州别驾,陈宫为彭城相,共同辅政;徐晃驻守下邳,太史慈驻守东海,臧霸镇守琅琊,形成稳固的防御体系。
次日清晨,袁绍亲临下邳城外新修的烈士陵园。
这里安葬着在彭城、下邳保卫战中牺牲的二千三百余名将士。新立的汉白玉石碑上镌刻着所有阵亡者的姓名,在春日阳光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松柏青青,白幡飘飘,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火气息。
袁绍手持亲自撰写的祭文,声音沉痛而坚定:英灵在上,今日孤特来祭奠。尔等为国捐躯,功在千秋。孤在此立誓,必善待尔等家眷,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鳏寡孤独皆有所依。
他亲自为每位阵亡将士的家属发放抚恤。当一位白发老妪捧着独子的阵亡通知书泣不成声时,袁绍弯腰扶起老人,温言道:老人家,从今往后,孤便是你的儿子。每月会有官差送来米粮,若有困难,可直接来王府寻我。
这一幕让在场无数人动容落泪。一位阵亡校尉的遗孀牵着稚子跪地谢恩,孩子懵懂地睁大眼睛,袁绍亲手将孩子抱起,解下腰间玉佩相赠:此子长大后,可入太学读书。
随行文官迅速记录下这些感人场景,这将是最好的安民告示。在场的青徐将士无不感奋,纷纷表示愿效死力。
就在祭奠仪式进行到一半时,一骑快马疾驰入陵园。马上的骑士满身尘土,却面带喜色。曹操接过急报,仔细阅读后,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快步走到袁绍身边低语。
袁绍闻言,当即向众人宣布:诸君,刚得消息,奉孝先生在华佗先生精心医治下已大病初愈,此刻正在赶来徐州的路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