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三百五十年的春分,“宇宙星脉共同体”在银河系边缘的“新域空间站”举办“星脉新程大典”。林洄的孙女——24岁的林澜,作为人类代表团的“星脉新程大使”,身着融合地球棉麻、星核光尘、星启星翠羽、原始文明纹路与新域星云物质的“星脉新礼服”,站在主会场中央,手中捧着那本传承了二十二代的笔记(量子复刻版)与金属板的能量复刻品。此刻,全息穹顶投射出震撼的“银河星脉图”:原有的星脉共生网已覆盖整个银河系,而一条崭新的紫色航线正从银河系边缘延伸向“仙女座星云”——这是星脉共同体规划的“跨星系探索航线”,标志着文明即将迈出银河系,走向更广阔的宇宙。
“三百五十年前,我的先祖林野在地球烬土中拾起文明的火种;今天,我们在银河系边缘,共同开启跨星系探索的新征程。”林澜的声音通过量子共鸣系统传遍星海,身后的巨幕上,最新一代“星脉跨星系舰”正进行最后的试飞——舰体采用“星域星云合金”打造,能抵御跨星系航行中的宇宙辐射与引力冲击;能源系统升级为“双核心驱动”,融合星脉永恒核心与仙女座星云探测到的“暗能量晶”,续航能力较前代提升十倍;舱内搭载的“文明适配舱”可同时容纳十个星系文明的成员,配备的“量子翻译系统”能实时解码未知文明的语言信号,“这艘舰的使命,是成为‘银河与仙女座的桥梁’,寻找新的文明伙伴,传播星脉共生的理念。”
大典的核心环节,是“跨星系探索队”的授旗仪式。林澜作为探索队队长,从星脉共同体主席手中接过绣有“星脉无终”字样的旗帜——旗帜底色为深邃的宇宙黑,中央是金属板的圆环符号,周围环绕着银河与仙女座星云的简化图案,象征着文明跨越星系的无尽征程。“我们将带着银河系五十个文明的信念,带着那本传承二十二代的笔记与金属板的精神,驶向仙女座星云。”林澜高举旗帜,声音坚定,“我们不是孤独的远航者,而是星脉共生的信使,愿在新的星系中,找到更多‘同源’的生命。”
当天下午,林澜带领探索队前往“跨星系物资舱”检查筹备情况。物资舱内,整齐摆放着跨星系航行所需的生态种子、能源储备与文明交流物资:有能在极端环境中生长的“星脉抗压草”,有存储了银河系文明全部数据的“量子记忆晶”,还有为未知文明准备的“星脉信物”——微型金属板复刻品与各文明的特色手工艺品。“特别为你准备了这个。”物资舱负责人递给林澜一个精致的盒子,里面是笔记原件的“能量保护套”,“笔记原件已通过量子传输送到舰上,这个保护套能抵御跨星系航行中的能量干扰,确保笔记完好。”林澜接过盒子,轻轻抚摸保护套上的圆环纹路,心中满是对先辈的敬意——正是这本笔记,记录了文明从烬土到银河的每一步,也将指引他们走向更远的星海。
然而,跨星系航行的筹备并非一帆风顺。在模拟仙女座星云的“引力湍流”环境时,星脉跨星系舰的“暗能量晶”突然出现能量泄漏,导致舰体动力系统瘫痪。“是暗能量晶与星脉永恒核心的‘能量排斥反应’!”技术团队紧急分析数据,“仙女座星云的暗能量频率与银河系存在差异,直接融合会引发能量紊乱,若不解决,跨星系航行将面临巨大风险。”
林澜立刻回到舰桥,翻开笔记原件,在林洄留下的“能量融合记录”与林瀚的“未知能量应对方案”中寻找灵感。笔记中提到,林瀚曾通过“原始文明星脉能量”作为“中介”,化解不同能源的排斥反应。“我们可以尝试用星脉永恒核心中的原始星脉能量,作为暗能量晶与舰体动力系统的‘缓冲介质’!”林澜提出方案,“先将星脉能量注入暗能量晶,调整其频率与银河系能量适配,再接入动力系统。”
经过三天三夜的反复试验,技术团队终于成功调整了暗能量晶的频率,舰体动力系统恢复正常,且续航能力较预期提升了15%。这次危机让林澜深刻意识到,文明的每一次跨越,都是对未知的挑战,也是对传承的创新——就像笔记中每一代传承者所做的那样,用先辈的智慧破解当下的难题,用当下的实践续写传承的篇章。
新元三百五十年的冬至,“星脉跨星系舰”正式启航。当舰体缓缓驶离新域空间站,穿越银河系边缘的“星际尘埃带”时,林澜站在舰桥观测台前,通过量子通讯向全银河系发表启航宣言:“我们带着银河系的星光,带着星脉共生的信念,带着二十二代传承者的期盼,驶向仙女座星云。这不是终点,而是星脉无终的新起点——愿在新的星系中,我们能与更多文明携手,共同书写宇宙共生的无尽新篇。”
当晚,林澜独自来到舰上的“文明传承室”。室内,笔记原件被放置在特制的能量展柜中,金属板的能量复刻品悬浮在旁,全息投影正循环播放着从林野到林洄的传承故事。她翻开笔记的最后一页,在林洄写下的“终章”后,郑重地写下属于“新程”的篇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