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纪年五年春,新土平原的小麦迎来了第三次丰收。金色的麦浪在风中翻滚,收割机的轰鸣声与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这台收割机是红石部落与机械师们共同打造的,用红石冶炼的铁器做刀片,以“方舟”剩余的能源为动力,一天能收割两百亩麦田,比人工快了十倍。林野站在田埂上,看着装满麦粒的木车驶向粮仓,心里满是感慨。
五年前,他还是个在烬土中挣扎求生的机械师,唯一的愿望是活下去;五年后,他成了新家园的守护者,看着四百多人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看着沙海变成绿洲,看着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
“林哥!传承学院的孩子们想让你去讲‘方舟启航’的故事!”阿雅跑过来,她如今已是传承学院的院长,负责教授历史与机械知识。她手里拿着一本崭新的“新土通史”,封面上用烫金工艺印着“方舟”与“绿潮”的图案:“这是我们编的第一本史书,里面记录了从矿道启航到新土平原开垦的所有故事,以后每个孩子都会学习。”
林野接过史书,指尖轻轻抚摸着封面——这本史书不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文明的传承。他跟着阿雅走向传承学院,沿途看到的景象让他心生温暖:溪边的水塔旁,老人们在悠闲地下棋;冶炼工坊外,年轻人们在学习铁器锻造;畜牧区里,牧民们在给新生的小羊羔做标记;同心树下,几个孩子正围着风启,听他讲青丘部落的古老传说。
传承学院的教室里,三十多个孩子坐得笔直,他们的书桌上放着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张和天然染料做的墨水。林野走上讲台,拿起一张“方舟”的图纸,开始讲述五年前的故事:“那时,我们挤在昏暗的矿道里,沙暴随时可能吞没我们。但我们没有放弃,靠着‘方舟’,靠着彼此的信任,穿越了死亡沙海,找到了这片新家园……”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眼睛里闪烁着向往的光芒。一个来自落日营地的小男孩举起手:“林老师,我们以后还能去更远的地方,帮助更多的流浪者吗?”
林野笑着点头:“当然能。现在,我们的防风墙已经延伸到了二十公里外,气候调节仪能让五十公里内的降水量保持稳定,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帮助更多人。而且,我们还在研究前文明的‘星际通讯技术’,说不定有一天,我们能联系上其他星球的人类,让文明的火种传遍宇宙。”
放学后,林野来到“方舟”旁——经过五年的修复,“方舟”的外壳已经焕然一新,红石部落的工匠用特制的涂料保护金属表面,让它不再生锈。驾驶舱里,文明数据库还在运行,里面储存着新家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第一次丰收、第一次结盟、第一次降雨、第一次冶炼铁器……林野打开数据库,新增了一条记录:“新土五年春,新土平原小麦丰收,文明传承有序,火种永续。”
这时,风启、老树根、石夯、秦伯和赵虎走了进来。风启手里拿着一块新刻的“绿潮碑”,上面刻着所有为新家园付出过的人的名字:“我们决定,把这块碑立在方舟旁边,让后人永远记得,是谁用双手把沙海变成了绿洲。”
林野看着碑上的名字,眼眶有些湿润——这里有老陈的名字,有青丘部落的猎手,有石木部落的工匠,有溪谷部落的妇人,有流浪者,有城卫队的成员,还有所有为新家园奋斗过的人。他们的名字,就像夜空中的星星,永远照亮着新家园的道路。
当天晚上,新家园举行了盛大的“五年庆典”。篝火在同心树下熊熊燃烧,各族群的人都拿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青丘部落的猎手表演了箭术,石木部落的工匠展示了铁器锻造,溪谷部落的妇人跳起了传统舞蹈,红石部落的族人演奏了用红石制作的乐器,孩子们则唱起了《新土之歌》——这首歌是阿雅作词作曲的,歌词里充满了对新家园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向往。
林野站在篝火旁,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明白了“文明火种”的真正含义——它不是某一个人,不是某一件造物,而是无数人心中的希望,是彼此之间的信任与传承,是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它藏在每一粒种子里,藏在每一件工具里,藏在每一本书里,藏在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里。
庆典结束后,林野独自走到观沙台上。月光下,防风墙外的绿色屏障像一条巨大的绿毯,延伸到远方的地平线。气候调节仪的蓝光在夜色中闪烁,像一颗守护着新家园的星辰。他知道,新家园的故事还会继续——他们会开拓更多的土地,会帮助更多的流浪者,会修复更多前文明的技术,会让文明的火种传遍更远的地方。
但他也知道,无论未来如何变化,新家园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共享土地,共守家园,互助共生,传承文明。因为他们相信,只要火种还在,文明就不会熄灭;只要彼此信任,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只要心怀希望,就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月光洒在新家园的每一个角落,照亮了麦田,照亮了木屋,照亮了方舟,也照亮了每一个新土家人的脸庞。林野握紧拳头,心里充满了坚定——他会永远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些家人,守护文明的火种,直到沙海彻底变成绿洲,直到新家园永远繁荣,直到火种永恒,文明不朽。
喜欢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