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驶进西部“未来农业”试点据点时,林野眼前展开了一片开阔的农田——黄褐色的土地上,几排简陋的塑料大棚歪斜地立着,部分棚膜已被风沙刮破,露出里面稀疏的作物;远处的田埂上,农民们正用木桶费力地从水井挑水,弯腰浇灌干涸的麦田,汗水滴落在土壤里,瞬间被吸收不见;临时搭建的谷仓里,去年的粮食储备已所剩无几,墙角的麻袋上印着“歉收”的标记,透着粮食短缺的焦虑。
“可算把你们盼来了!”据点农业负责人李耕快步迎上来,他穿着沾着泥土的胶鞋,手里拿着一本翻得卷边的《种植日志》,封面上还沾着麦芒,“我们这里常年缺水,去年又遭遇了蝗灾,粮食产量连温饱都不够;想搞大棚种植,可没有稳定的电力和灌溉设备,棚里的蔬菜要么旱死,要么冻死,再这样下去,村民们就要饿肚子了。”
跟着李耕走进农田,林野才看清粮食安全的现实困境——塑料大棚内的温度高达38℃,没有通风设备,幼苗因高温蔫蔫地耷拉着叶子;田地里的土壤板结严重,用铁锹挖下去,只能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灌溉用的水井水位已下降了5米,抽水机时常因缺水停机;最关键的是,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农民们仍沿用“靠天吃饭”的传统方式,作物品种老旧,抗病抗灾能力极差,遇到自然灾害就颗粒无收。
“我们要走‘科技赋能农业+构建安全体系’的路线,让这片土地既‘产得出’,更‘产得稳’。”林野指着干裂的农田,“第一步建设‘光伏农业大棚’,实现‘上发电、下种植’,解决电力和灌溉能源问题;第二步搭建‘智能种植系统’,通过传感器精准控制水肥、温控,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第三步建立‘粮食储备与应急产量’,确保丰收时能储存,灾荒时能应急,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老吴立刻拿出光伏大棚建设方案:“我们用东部工业据点生产的透光光伏板,搭建500亩光伏大棚,棚顶光伏板每年可发电120万千瓦时,既能满足大棚灌溉、温控设备的用电需求,还能向据点输送多余电力;大棚内安装智能滴灌系统,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精准控制每株作物的供水量,比传统灌溉节水60%以上;同时配备智能温控设备,夏季通风降温,冬季供暖保温,确保作物全年都能在适宜环境中生长。”
苏晓则聚焦“农业健康与食品安全”:“我来建设‘农业健康服务站’,配备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和农业劳动防护用品,为农民提供健康保障;同时编写《科学种植手册》,教大家识别病虫害、科学使用有机肥料,避免农药残留;还会定期检测土壤和水质,确保种植环境安全,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她还计划在据点周边种植“生态缓冲林”,选择耐旱的杨、柳树种,既能防风固沙,又能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自然灾害对作物的影响。
阿凯的任务是搭建智能系统与储备设施:“我们在农田里布设1000个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等数据,数据通过联盟网络传输到‘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农民在手机上就能查看农田状况,远程控制灌溉、温控设备;建设‘智能粮库’,配备恒温恒湿系统和虫害防治设备,粮食储存期可延长至3年,同时安装粮食数量监测传感器,实时掌握储备情况;再搭建‘农产品加工车间’,将过剩的粮食加工成面粉、麦片等产品,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当天下午,建设与种植升级工作就在农田里启动。阿凯带着工人搭建光伏大棚支架,虽然烈日炎炎,却挡不住大家的热情,一根根钢材在田埂上连成整齐的框架,预示着丰收的希望;林野和李耕一起调试智能滴灌系统,当第一股清水精准地滴落在玉米幼苗根部时,李耕激动地说:“有了这设备,以后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苏晓的健康站里,农民们正排队领取防晒帽和有机肥料,手里捧着《科学种植手册》,认真地听着讲解。
接下来的日子,农田渐渐焕发出“沃野生机”——光伏大棚全部搭建完成,棚顶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棚内的番茄、黄瓜长势喜人,预计产量比传统种植提高3倍;智能粮库首次装满了新收获的小麦,恒温系统确保粮食新鲜,农民们看着满满的粮袋,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农产品加工车间里,第一批全麦面粉新鲜出炉,包装上印着“未来农业”的标志,通过联盟贸易网络销往各地,深受消费者青睐。
“以前种一亩地,忙一年也就收300公斤小麦,现在有了光伏大棚和智能设备,一亩地能收900公斤,还不用天天浇水施肥!”农民王大伯捧着刚收获的番茄,激动地对林野说,“今年不仅能吃饱,还能卖了粮食给孙子买新书包,这都是托了未来农业的福啊!”
离开那天,光伏大棚内的作物郁郁葱葱,智能滴灌系统有序地为作物供水,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着,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智能粮库的大门紧闭,里面储存的粮食足够据点居民吃两年;农产品加工车间的机器还在运转,源源不断地生产着优质的农产品。李耕和农民们都来送行,他们给联盟带来了一袋新收获的小麦和一瓶番茄酱:“这是我们未来农业的‘丰收礼物’,感谢联盟让我们的土地变肥沃、粮食变充足,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