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驶进南部新文化据点时,林野先看到了一片正在建设中的建筑群——灰白色的墙体搭配木质廊柱,既有现代建筑的简洁,又融入了旧世界的文化元素;工地旁的临时教室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与远处工匠们的敲击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生机的“文明序曲”。
“你们可算来了!”据点文化负责人周教授快步迎上来,他穿着素色长衫,手里拿着一卷“文明学院”的设计图纸,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课程教室、文化展厅、实践基地的位置,“学院主体建筑快完工了,可课程体系、教学设备还没完善,正等着你们来帮忙搭建‘文脉骨架’呢!”
跟着周教授走进临时教室,林野才感受到文化传承的迫切——十几张简陋的木桌拼成课堂,孩子们捧着用再生纸印刷的课本,眼神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墙上贴着孩子们手绘的“联盟发展史”,从磐石城初创到各基地建设,稚嫩的笔触却画出了文明重建的艰辛与荣耀;角落里的书架上,摆放着为数不多的旧世界书籍,书页泛黄,却被精心包裹着书皮。
“学院的核心是‘文脉传承’,既要教技术,更要传精神,”周教授指着图纸上的“文明精神馆”,“可我们现在连基本的史料陈列、互动设备都没有,担心孩子们只能‘死读书’,体会不到联盟精神的真正内涵。”
林野接过图纸,目光落在“实践教学区”:“我们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搭建‘数字文脉库’,把联盟发展史、旧世界文化、各基地特色技艺都数字化,方便师生查阅;第二步改造‘文明精神馆’,用投影、互动屏打造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走进’历史;第三步建设‘技艺实践坊’,引入手工业、农业、工业的简易设备,让知识能落地为技能。”
老吴立刻拿出设备清单:“数字文脉库需要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我们用东部工业据点生产的低功耗服务器,搭配太阳能供电系统,确保稳定运行;互动屏和投影仪可以从科技研发据点调配,再改装成防摔耐用的款式,适合教学使用。”
苏晓则关注“生态与健康”课程的落地:“我来设计‘自然课堂’,在学院周边开辟生态实验田,让孩子们亲手种植作物、监测土壤;同时开设‘健康工坊’,教大家制作草药、学习急救技能,把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
阿凯的任务是改造“技艺实践坊”:“我们可以搭建迷你制陶轮、小型纺织机、简易车床,都是东部工业据点生产的教学专用设备,安全又实用;再在工坊里安装透明观察窗,让孩子们能直观看到机械运作原理,激发学习兴趣。”
当天下午,建设工作就全面展开。阿凯带着工人组装实践设备,他耐心地调整制陶轮的转速,确保适合孩子操作;林野和周教授一起整理史料,将联盟成立以来的照片、视频、实物记录分类数字化,录入“数字文脉库”;老吴忙着调试互动设备,在“文明精神馆”里安装投影系统,当孩子们看到屏幕上“磐石城第一簇篝火”的影像时,纷纷发出惊叹声;苏晓则在生态实验田旁搭建灌溉系统,教孩子们如何用手机APP监测土壤湿度,体验“科技农业”的乐趣。
课程设计也同步推进。林野和科技研发据点的研究员合作,开发了“技术启蒙”课程,通过组装简易太阳能小车,让孩子们理解能源原理;苏晓编写了“生态健康”教材,用漫画形式讲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周教授则开设了“文化寻根”课,带着孩子们走访附近的文化遗址,听老人讲述旧世界的故事。
“以前只知道联盟很厉害,现在才知道,每一块太阳能板、每一口水井,都是前辈们用汗水换来的,”上完“文明精神馆”体验课,一个叫小宇的男孩认真地说,“我以后也要当‘火种传递者’,为联盟做事!”
离开那天,“文明学院”的主体建筑已经完工,“数字文脉库”正式上线,“技艺实践坊”里传来孩子们尝试制陶的欢笑声,生态实验田的幼苗也冒出了嫩绿的芽。周教授和师生们都来送行,他们给联盟带来了一本“文明传承手账”,里面记录着孩子们的学习心得和对未来的畅想:“这是学院的第一份‘传承答卷’,以后每年我们都会记录,让联盟的精神和文化永远传递下去。”
装甲车驶离新文化据点时,林野回头看了一眼——“文明学院”的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孩子们在操场上挥舞着联盟小旗帜,教室里的读书声还在回荡。他知道,这里的学院已经筑起文明之魂,文脉的传承有了坚实的载体,未来,会有更多孩子从这里走出,成为联盟的“文明使者”,让人类的文化与精神永续流传。
“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阿凯握着方向盘,笑着问。林野打开联盟地图,指了指东部的一个“未来社区”试点据点:“那里正在建设联盟首个‘智慧生态社区’,需要我们帮忙搭建智能管理系统,整合能源、交通、医疗、教育资源,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生活样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