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驶近南部跨境贸易据点时,林野先听到了混杂的人声——有联盟通用语的吆喝,有部落语言的交谈,还有牲畜的嘶鸣,交织成一片热闹的异域声响。据点建在联盟与西部部落的边界线上,一侧是联盟风格的水泥货台,另一侧是部落特色的毛毡帐篷,中间的开阔地上,商人与部落族人围着货物讨价还价,彩色的布匹、成袋的粮食、手工打造的金属器具堆放在一起,像一幅流动的贸易画卷。
“可算等到你们了!”据点负责人陈峰快步迎上来,他穿着兼具联盟制服元素与部落刺绣的外套,手里拿着一本记满符号的账本,“现在贸易量越来越大,可语言不通、物流混乱,上周还因为误解少收了半车羊毛,再这样下去,合作就难以为继了。”
跟着陈峰走进据点的交易大厅,林野才看清核心问题——几个联盟商人正对着部落族人比划手势,手里的计算器按了半天,对方还是摇头表示不懂;角落的货堆旁,部落的驼队与联盟的运输车挤在一起,货物装卸毫无秩序,有的包裹已经被踩踏破损;墙上的黑板写着两种文字的价格,但字迹潦草,不少商人还要反复确认,浪费了大量时间。
“先解决沟通和物流两大难题。”林野放下工具包,拿出平板电脑,“我们搭建多语言智能翻译系统,在交易区安装语音播报器,实时翻译双方语言;再规划标准化的物流路线,划分装卸区、仓储区和交易区,用太阳能驱动的传送带提高效率。”老吴也凑过来,打开物流规划图:“我们还可以在货台安装电子称重仪和扫码系统,每批货物扫码登记,避免数量争议。”
苏晓则注意到部落族人的健康需求——几个族人正捂着肚子蹲在角落,脸上满是痛苦,却因为语言不通,无法向联盟医护人员描述症状。“我来搭建跨境医疗站,”苏晓拿出医疗箱,“配备会基础部落语言的志愿者,再制作图文并茂的健康手册,教大家预防常见疾病,同时也能通过医疗服务增进信任。”
当天下午,系统搭建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阿凯带着工人在交易区安装翻译设备——语音播报器固定在货台上方,连接联盟的语言数据库,能实时将联盟通用语翻译成部落语言,反之亦然;林野则调试电子称重仪和扫码系统,给每个货堆贴上带二维码的标签,扫码就能显示货物名称、数量和价格,一目了然;老吴忙着规划物流路线,用石灰画出清晰的区域分界线,指导驼队和运输车按路线行驶,避免拥堵。
苏晓的医疗站很快也迎来了“客人”——部落族长的小孙子拉肚子,哭闹不止。苏晓通过志愿者翻译,了解到孩子前一天吃了未煮熟的肉,她立刻拿出止泻药,用温水冲调后喂给孩子,还教族长的妻子如何煮消毒水,如何储存食物。“以后吃肉类一定要煮熟,水要烧开才能喝,”苏晓通过翻译叮嘱,“要是不舒服,随时来医疗站找我。”
接下来的几天,据点渐渐变得井然有序——翻译系统运转顺畅,商人与部落族人交流不再需要手势比划,讨价还价的效率提高了一倍;物流路线规划后,装卸货物的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破损率也大幅下降;电子扫码系统让每批货物都有“身份证”,再也没有出现数量争议的情况。部落族长特意带着一袋最好的羊毛来到据点,对林野说:“你们的办法很好,以后我们愿意和联盟长期合作,一起赚钱,一起过好日子。”
陈峰还在据点里组织了一场“文明交流日”——联盟商人教部落族人使用计算器和扫码枪,部落族人则展示手工鞣制皮革、编织毛毡的技艺;苏晓的医疗站举办了健康讲座,用实物演示如何正确洗手、消毒;晚上,大家围着篝火一起吃饭,联盟的面包配部落的烤肉,味道竟意外地和谐。
离开那天,部落族人与联盟商人一起前来送行。他们给联盟带来了部落手工打造的金属器具和最好的羊毛,联盟则回赠了太阳能手电筒和高产小麦种子。“希望我们的合作能一直延续下去,”部落族长握着林野的手,“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像现在这样,一起做生意,一起交朋友。”
装甲车驶离跨境贸易据点时,林野回头看了一眼——交易区的播报器还在传来清晰的翻译声,物流车正有序地装卸货物,医疗站的灯还亮着,部落族人与联盟商人站在货台前,笑着挥手告别。他知道,这里的跨境合作已经步入正轨,文明的共融正在悄然发生,未来,联盟与部落的交流会越来越多,文明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远。
“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阿凯握着方向盘,笑着问。林野打开联盟地图,指了指东部的一个环境监测据点:“那里负责监控联盟境内的生态环境,最近发现部分区域的土壤沙漠化有加剧趋势。我们去帮他们升级监测设备,建立实时预警系统,同时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守护我们好不容易改善的环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