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招募的五名“初级优化分析师”和一位来自炼器堂的“客座专家顾问”——脾气火爆、资历颇老的铁火长老,齐聚在优化研究院的“项目分析室”内。这是研究院接手的第二个“企业级”订单,也是新团队的首次实战。
炼器堂提出的问题是:某些特定法器的“寒泉淬火”环节,成品率波动极大,时好时坏,找不到明确规律,严重影响了高阶法器的稳定产出。
铁火长老抱着膀子,一脸“老夫倒要看看你小子有什么能耐”的表情,盯着主位上的沈问。他是被炼器堂主硬派来的,内心对于这种“优化”嗤之以鼻,认为炼器靠的是经验、手感、还有一点玄之又玄的运气,哪是这种条条框框的分析能解决的?
那五名新晋分析师则既紧张又兴奋,他们是经过沈问“魔鬼面试”筛选出来的,思维相对活络,对“优化”理念半懂不懂但充满好奇。其中就包括了那位认为“优化就是让世界更讲道理”的口号派弟子,名叫赵明(非之前外门那个赵明),以及那位想“优化仙鹤KPI”的灵兽苑女弟子,名叫苏小婉。
沈问无视了铁火长老“灼热”的目光,将一枚记录了大量淬火失败案例数据的玉简放在桌上中央。
“各位,这是我们接手的第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项目’。目标:提升特定法器‘寒泉淬火’环节的稳定性与成品率。”沈问开门见山,“在开始之前,我需要强调我们研究院的工作原则:第一,数据驱动;第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第三,快速迭代,小步快跑。”
他看向铁火长老:“铁火长老,您是专家,请您先为我们介绍一下,传统的‘寒泉淬火’流程,以及您认为可能导致失败的关键因素。”
铁火长老哼了一声,还是开口了,声音洪亮:“寒泉淬火,关键在于‘时机’与‘火候’!法器胚胎在炉中烧至特定温度,通体赤红,内部灵纹将凝未凝之时,迅速投入极寒灵泉,利用极致温差激发灵材特性,固化灵纹!时机早一瞬则灵纹未成,晚一瞬则灵材过脆!火候更是千变万化,不同法器、不同灵材,乃至当日地火波动、空气灵气浓度,皆有影响!全凭炼器师的经验与感觉!岂是你们这般…”
“好的,谢谢长老。”沈问微笑着打断了他的“经验论”,转向其他人,“听到关键了吗?‘时机’、‘火候’,以及众多变量。传统方法依赖于炼器师的个人经验和感觉,这被称为‘黑盒操作’,不可复制,难以传承,导致成品率不稳定。”
铁火长老眼睛一瞪,就要反驳。
沈问抬手制止,继续道:“所以,我们的优化思路,就是要把这个‘黑盒’打开,将‘经验’和‘感觉’量化、数据化!我们要找到那个‘特定温度’的精确数值范围,找到‘将凝未凝’状态的客观判定标准,并建立一套能够应对不同变量(如地火波动、灵气浓度)的动态调整模型!”
这番话让铁火长老愣在原地,量化?数据化?模型?这简直是在颠覆他几百年的炼器认知!
那五名分析师则听得眼睛发亮,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现在,分配任务。”沈问雷厉风行,“赵明,你带两人,负责数据清洗和初步分析。将玉简中所有失败案例的环境参数(日期、时辰、天气、地火读数)、法器参数(类型、主材)、操作参数(预估投入寒泉时间、淬火前法器表面温度记录)全部提取出来,进行归类,寻找共性。”
“苏小婉,你带一人,负责现场观察。去炼器堂淬火工坊,实地记录十次完整的淬火过程,包括炼器师的动作细节、口诀、以及你们能观察到的所有细节,用留影玉简记录,重点是法器投入寒泉前那一瞬间的状态。”
“铁火长老,请您作为技术顾问,协助我们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炼器原理,并对我们提出的假设进行可行性判断。”
“我本人,负责构建分析模型和提出优化方案。”
分工明确,众人立刻行动起来。铁火长老虽然满腹疑虑,但也被这高效、目标明确的团队协作方式弄得有些不适应,下意识地开始配合解答一些问题。
分析室内,赵明小组对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抓耳挠腮,不时爆发争论。
“你看这个案例,同样是‘青钢剑’,同一天,张师兄成功了,李师兄失败了,环境参数几乎一样!”
“会不会是投入角度的问题?记录上没写啊!”
“快看!所有失败案例中,淬火前法器表面‘赤红色’的描述,有‘亮红’、‘暗红’、‘橙红’…是不是颜色深度有讲究?”
苏小婉小组则泡在炼器堂,顶着炼器师们好奇或不耐的目光,拿着玉简各种记录,甚至还试图用温度感应类法术去测法器表面的实时温度,被炼器师以“干扰心神”为由轰出去好几次,最后不得不采取“远观”策略。
沈问则整合两边传回的数据,在“弹幕视角”和“BUG检测仪”的辅助下,疯狂构建着分析模型。他将法器的状态、环境变量视为“输入”,将淬火结果视为“输出”,试图找到中间那个最优的“函数关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