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着地图上那条横贯南北的路线,又看了看道衍和尚那充满智慧和自信的眼神,心中的天平终于开始倾斜。他知道,道衍的计划虽然冒险,但却是目前唯一能打破僵局,实现自己目标的可行之路。他来自现代的灵魂,骨子里就有一种不甘平庸、勇于冒险的精神。既然历史的轨迹已经因为他的到来而发生了改变,那么,他为什么不能走出一条更加惊心动魄,却也可能更加辉煌的道路呢?
“好!” 朱棣猛地一拍大腿,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的光芒,“道衍先生,你说得对!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孤注一掷!本王决定了,就依先生之计,亲率精锐,绕道南下,直捣应天!”
听到朱棣终于下定决心,张玉虽然心中仍有担忧,但作为一名忠诚的将领,他立刻躬身领命:“末将谨遵殿下号令!愿随殿下去,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道衍和尚也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殿下英明!此乃天命所归,民心所向!我军此行,定能马到成功,一举定鼎!”
朱棣点了点头,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起来,开始有条不紊地部署各项事宜。
“张玉!”
“末将在!”
“你立刻着手挑选精锐将士,组建南下军团。北平、永平、密云等地的守军,要进行精简,留下精锐和可靠的将领固守。本王要带十万最精锐的兵马南下!”
“是!末将领命!”
“道衍先生!”
“老僧在。”
“先生负责制定详细的行军路线和作战计划,务必做到保密、迅速、出其不意。同时,先生要协助世子朱高炽,稳定北平后方,处理政务,确保粮草军械能够源源不断地(虽然主力南下后,这条线会很困难,但基本的后方保障还是要强调)支援前线(主要是象征性和对留守部队而言)。”
“老僧遵命。”
“另外,” 朱棣补充道,“派遣使者,秘密联络那些对建文朝廷不满的藩王和勋贵旧臣,尤其是在应天附近的势力,让他们做好内应的准备。一旦我军兵临城下,内外夹击,效果更佳!”
“殿下英明。” 道衍和尚抚须赞道。
“还有,” 朱棣想起了什么,对张玉说道,“通知谭渊,让他率领一部分骑兵,加强对南军粮道的袭扰,制造我军仍在山东一带活动的假象,迷惑盛庸和铁铉。”
“是!”
一系列的命令有条不紊地下达下去,整个燕王府乃至北平城,都开始围绕着这个大胆的 “直捣应天” 计划,紧张而有序地运转起来。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北平城外的燕军大营进入了紧张的整编和训练阶段。张玉严格挑选南下的将士,淘汰老弱病残,留下的都是身经百战、勇猛善战的精锐。朱棣也亲自深入军营,慰问将士,鼓舞士气。他向将士们阐述了此次南下的战略意义,告诉他们,这是一场决定燕军生死存亡,也决定他们自身命运的关键战役。只要成功,他们都将是开国功臣,封妻荫子,荣耀无比。
同时,朱棣也没有忘记改善军队的装备。他利用自己来自现代的知识,指导工匠们改进武器装备。虽然无法制造出现代的枪炮,但他指导工匠们改良了火药的配方,使得火铳的威力和射程有所提升;他还设计了一些更加坚固耐用的铠甲和头盔;甚至还尝试制作了一些简易的手榴弹(当时称为 “震天雷” 的改进型),虽然工艺粗糙,威力有限,但在当时也算是一种 “黑科技” 了。
道衍和尚则日夜操劳,制定详细的行军路线图,分析沿途可能遇到的关卡和抵抗,研究应对之策。他还利用自己在北平多年经营的情报网络,不断向南渗透,搜集南军的部署情况和应天城内的动静。
北平的留守事宜也安排妥当。世子朱高炽虽然年轻,但沉稳持重,颇有乃父之风。朱棣任命他为监国,总领北平一切军政要务。同时,留下丘福、孟善等得力将领辅佐,统领剩余的兵力,坚守北平、永平、山海关等战略要地,确保根据地的安全。
对于粮草问题,朱棣采纳了道衍的建议,除了携带必要的干粮和弹药外,主要依靠 “取食于敌”。他命令将士们轻装上阵,加快行军速度,准备在南下途中,伺机劫掠南军的粮道和囤积点。这是一个无奈之举,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举措,很可能会失去民心,但在生存和胜利面前,朱棣只能暂时将仁义道德放在一边。
建文二年八月,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准备,燕军南下的各项事宜基本就绪。
这一天,北平城外,旌旗招展,鼓角齐鸣。十万燕军精锐将士,身着崭新的铠甲,手持精良的武器,精神抖擞地排列成整齐的方阵,等待着他们统帅的检阅。
朱棣一身戎装,骑着高大的乌骓马,缓缓来到阵前。他目光如炬,扫过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面孔,这些都是他靖难大业的基石,是他夺取天下的希望。
“将士们!” 朱棣拔出腰间的佩剑,直指南方,声音洪亮,如同惊雷一般响彻云霄,“建文登基以来,宠信奸佞,残害宗亲,荼毒百姓,致使天怒人怨,国祚将倾!本王奉天靖难,为国除奸,为民请命!今我军将直捣应天,清除君侧,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