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许褚便在周府留宿。两人同室而寝,彻夜长谈。从庐江的治理,到天下的局势;从兵法的精妙,到民生的疾苦,无话不谈。许褚还借着谈论农事,“随口”吟诵起《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谈到深夜,周瑜忽然问道:“兄长,若将来真有机会平定天下,你打算如何治理?”
许褚沉思良久,缓缓道:“首先要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其次要整顿吏治,选拔贤才。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制度,让天下不再因一人之明暗而治乱。”
“制度?”周瑜若有所思。
“对,比如设立专门的谏官机构,监督朝政;比如完善科举,让寒门子弟也有出头之日;比如限制地方兵权,防止藩镇割据......”许褚娓娓道来,将后世的一些政治制度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
周瑜听得入神,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两人越谈越投机,直到东方既白。
“兄长这首诗,道尽了农夫的不易。”周瑜感慨道,“此前我在越民屯区,见山越百姓学农耕,烈日下插秧除草,才知粮食来之不易。兄长设义舍施粥,正是体恤百姓辛苦啊。”
许褚笑着点头:“民以食为天,若百姓连饭都吃不饱,何谈安稳?日后咱们若能平定天下,定要让每一户百姓都有田种、有饭吃,不再受饥寒之苦。”
周瑜重重点头,心中对许褚的敬佩又深了几分。他知道,眼前这位兄长,不仅有勇武之才、谋略之智,更有一颗心系百姓的仁心 —— 这样的人,值得他追随一生。
次日清晨,许褚便带着厚礼 —— 两匹吴郡上等丝绸、一坛陈年米酒、还有蔡邕亲笔题写的 “通家之好” 匾额,前往周府拜见周母与周尚。
周母年近四十,面容温和,虽久居深宅,却知书达理。她早已从周瑜与周尚口中听闻许褚的种种事迹:平定黄巾、安定庐江、设义舍救百姓、破山越安边境,心中对这位少年英雄早有好感。如今见许褚身着素色深衣,举止得体,言谈间满是恭敬,更是心生欢喜。
“伯母在上,晚辈许褚,拜见伯母。” 许褚躬身行礼,语气诚恳,“晚辈与瑜弟相识半载,意气相投,愿结为异姓兄弟,登堂拜母,自此休戚与共。今日特来恳请伯母应允。”
周母笑着扶起许褚,目光温和:“仲康不必多礼。你与瑜儿皆是有志向、有仁心之人,能结为兄弟,是你们的缘分,也是我周家的幸事。我应允了。”
一旁的周尚也笑着说道:“仲康与瑜儿结义,不仅能增进两家情谊,更能共图大业。我已选好吉日,三日后便是良辰,可在府中举行结义仪式。”
许褚心中大喜,再次行礼:“多谢伯母,多谢周公!”
三日后,周府张灯结彩,却不张扬 —— 结义仪式虽郑重,却只邀请了许家与周家的至亲:许临因政务繁忙未能前来,许褚母亲曹氏、兄长许定代表许家;周家则有周母、周尚及几位族中长辈。
仪式设在周府的正厅,厅内香案高设,供奉着天地牌位,香炉中燃起檀香,烟雾袅袅。许褚与周瑜身着崭新的儒衫,并肩站在香案前,神色肃穆。
“吉时到,结义仪式开始!” 周尚作为司仪,声音洪亮。
两人先是焚香沐浴,净手洁面,随后跪在香案前,双手捧着香烛,恭敬地插入香炉。
“拜天地!”
许褚与周瑜同时俯身,向天地牌位行三叩九拜之礼。跪拜之时,许褚心中默念:穿越乱世,得遇知己,愿苍天见证,此生定不负瑜弟,不负天下百姓。
“拜高堂!”
两人转向周母与许母,再次叩拜。两位母亲看着眼前的两个少年,眼中满是欣慰,亲自上前扶起两人:“你们日后便是兄弟,要相互扶持,共闯天下。”
“谢母亲!” 两人齐声应道,语气中满是恭敬。
“兄弟对拜!”
许褚与周瑜相对而立,躬身行对拜之礼。一拜之下,是初识时的棋弈论兵;二拜之下,是深夜里的天下畅谈;三拜之下,是此生不渝的兄弟承诺。
对拜完毕,两人重新跪在香案前,周尚递上两碗酒,酒中各滴了一滴鸡血 —— 这是汉末结义的传统,象征着 “血溶于水,生死与共”。
许褚端起酒碗,目光灼灼地看着周瑜,朗声说道:“皇天后土,日月星辰,共鉴此心!我许褚许仲康,今日与周瑜结为异姓兄弟,自此之后,同心同德,患难与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救困扶危,匡扶正义!若有背义忘恩之举,天人共戮!”
周瑜也端起酒碗,声音虽略带稚嫩,却坚定无比:“我周瑜,今日与许褚结为异姓兄弟,自此之后,随兄进退,生死相随;扫清寰宇,再造太平;若违此誓,甘受天罚!”
两人说完誓言,同时将酒碗举过头顶,一饮而尽。酒液入喉,带着一丝辛辣,却更坚定了两人心中的信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