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踉跄后退,扶住案几才勉强站稳。这番话中蕴含的格局和气魄,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原本以为许褚只是个有些天赋的将门虎子,最多不过是个乱世枭雄。可此刻他看到的,是一个要踏碎凌霄、重定乾坤的...
现在先生还觉得,我许褚只是个妇人之仁的庸才吗?许褚的声音将程立从震撼中拉回。
程立深吸几口气,努力平复激荡的心绪。他重新审视着眼前的少年,目光变得无比复杂。
这一刻,他想起了自己这些年的观察与等待。从许褚在谯县改良酿酒、制盐之法,到组建商队积累财富;从他在黄巾之乱初期就预见局势发展,到如今在仓亭之战中展现的谋略与仁心...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这个少年绝非池中之物。
将军之志,程某...明白了。他缓缓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但将军可知,要走这条路,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知道。许褚目光坚定,所以我需要先生这样的智者相助。
程立沉默了。
他看到了许褚眼中的野心,也看到了超越这个时代的格局。这个少年确实与众不同,但他太年轻了,年轻到让人不敢轻易下注。
更重要的是,程立从许褚的话语中,听出了与自己相似的理念——务实而不迂腐,重利而不忘义,懂得在乱世中寻找真正的出路。
将军,良久,程立终于开口,程某有一言,望将军谨记。
先生请讲。
仁义可以收民心,但铁血才能定天下。程立的目光锐利如刀,他日若到抉择之时,望将军莫要因小仁而失大义。
许褚深深一揖:褚,谨记先生教诲。
至于投效之事...程立轻轻摇头,将军尚且年幼,程某还需观望。不过——
他话锋一转,从袖中取出一枚古朴的青铜虎符:这是程某在东阿经营的一点人手。他日将军真能如诗中所言,登上青云之巅,可持此符来寻。
许褚郑重接过虎符,入手冰凉。这虽然不是程昱本人的投效,却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承诺。
此外,程立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下一封书信,这是我给几位故交的荐书。他们或为地方豪强,或为在野名士,或许能对将军有所帮助。
许褚接过书信,心中激动难抑。他知道,自己今夜的大胆一搏,终于换来了这位顶尖谋士的认可。
先生之恩,褚永志不忘。
程立微微一笑,忽然压低声音:将军此去,需留意三人:一是袁绍,名满天下但此人好谋无断;二是曹操,此人有雄才大略;三是刘备,此人...也不简单。
这番话,已然超出了普通建议的范畴,更像是谋主对主公的提醒。
许褚心中一震,知道程立这是在向他传递一个重要的信号。
褚,明白了。
就在许褚准备告辞时,程立忽然又问:将军对今后,可有什么打算?
许褚心中一动,知道这是最后的考验。他沉吟片刻,缓缓吐出九个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个字如同惊雷,在程立心中炸响。他死死盯着许褚,仿佛要将他看穿。
高筑墙——巩固根基;广积粮——积累实力;缓称王——韬光养晦。这简简单单九个字,却道尽了乱世中崛起的精髓。
更让程立震惊的是,这番话完全不像一个十三岁少年能说出的。这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对时局的精准把握,让他不由得重新评估眼前这个少年。
好!好!好!程立连说三个好字,眼中精光爆射,将军果然非常人也!
这一刻,程立终于下定了决心。这个许仲康,不仅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更懂得在乱世中生存发展的真谛。他展现出的,不是少年人的热血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抉择。
许褚表面上平静无波,心中却暗自松了口气。他知道,自己终于通过了最后的考验。
离开程府时,月已西斜。许褚翻身上马,回头望了一眼这座看似普通的宅院。在暗处,邓展率领的人马悄然退去——今晚的杀局,终究没有启动。
程立站在书房门口,望着少年远去的背影,久久不语。
月光洒在院中,将方才许褚留下的诗稿照得发亮。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程立轻声念着这两句,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这个许仲康,要么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徒,要么...就是真正能改变这个乱世的人。
他想起自己这些年的等待,想起那些前来招揽的诸侯,却没有一个人能像许褚这样,既展现出过人的见识,又懂得隐藏锋芒;既有吞吐天地的野心,又知道用仁义来包装。
更重要的是,许褚展现出的那种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对人心向背的深刻理解,完全不像一个十三岁的少年。
仁义是手段,人心是结果...程立喃喃自语,讨伐黄巾为名利,却又懂得用仁义来收买人心。此子...了不得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