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总坛,脉语成了最寻常的背景音。清晨,通脉藤的光带会飘来观潮台的“潮语”,混着咸湿的风,像在说“今日浪平,宜出海”;午后,焚天谷的“火语”会带着暖意传来,提醒“岩浆活跃,近谷需慎行”;入夜,雪域的“冰语”清脆如铃,是在报“今夜寒重,多加衣”。
石敢当正用脉语符与总坛的地脉“聊天”,符纸在他掌心微微发烫:“它说西边的山坳里长了片新的地脉花,让我们去采些种子,分给北境的雪脉草做伴。”
水灵儿提着竹篮走过来,篮子里装着刚摘的星核果——那是镇星石融合后,承脉苗结出的新果实,外壳带着星纹,里面的果肉甜丝丝的,据说吃了能增强与地脉的感应:“南岭的守脉人传讯,说他们那的地脉学会了哼我们教的小调,还自己加了段鸟叫,可好听了。”
陈默站在守脉亭的藤架下,看着光带中流转的脉语。最近,他发现不同地域的脉语开始互相“学习”:观潮台的浪语里掺了焚天谷的火纹节奏,雪域的冰语中带了南岭的草木轻响,像是不同方言在慢慢融合,形成一种共通的“脉语普通话”。
“这是地脉在互相交流。”苏清月递给他一颗星核果,“白长老说,以前地脉被山脉江河隔开,难得说话,现在有通脉藤当‘电话线’,自然要多说几句,说不定以后还能凑在一起‘唱大戏’呢。”
疯和尚扛着个新做的“脉语琴”走来,琴身是用通脉藤的老藤做的,琴弦则是承脉苗的根须,轻轻一拨,就能发出与地脉共鸣的声音:“这琴能把脉语翻译成曲子,你听这段,是总坛地脉在夸星核果甜呢。”他拨动琴弦,流淌出一段轻快的旋律,光带中的脉语立刻变得欢快起来,星屑飘得更勤了。
阿木则在编写《脉语童谣》,把复杂的脉语编成儿歌教给总坛的孩子:“‘哗啦啦,下雨啦,地脉姐姐把伞打’——这是提醒带雨具;‘嗡嗡嗡,土松动,地脉爷爷把墙筑’——这是警示滑坡。孩子们学得快,回家还能教大人。”
一日,通脉藤的光带突然传来一阵急促又杂乱的脉语,像是无数地脉在同时“说话”。水灵儿的脉语符烫得厉害,她按住符纸仔细分辨,脸色渐渐凝重:“是东海深处!好多地脉在喊‘疼’,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搅动海底的地脉根须!”
石敢当立刻抓起工兵铲:“我去观潮台,让他们派船去看看!”
“不用急,”陈默指着光带,“你听,九阁的地脉在帮忙。”
果然,杂乱的脉语中渐渐加入了沉稳的节奏——是焚天谷的火脉在传递热量,让海底的寒气消散;是雪域的冰脉在凝结屏障,稳住松动的岩层;连北境的雪脉草都在发力,用根须编织防护网。没过多久,光带中的脉语就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东海地脉的“道谢声”,温柔得像海浪轻拍礁石。
“它们自己解决了。”水灵儿松了口气,眼中却闪着光,“这就是山海共鸣吧?一处有难,万脉相帮。”
守脉亭的风铃在秋风中轻响,与脉语琴的旋律、孩子们的童谣、九阁的脉语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宏大又温暖的交响曲。石敢当和水灵儿坐在藤架下,分食着星核果,听着地脉们“聊天”,偶尔插上一两句,符纸在两人掌心闪烁,映得脸上满是笑意。
陈默望着通脉藤延伸向远方的光带,忽然明白,所谓守护的最高境界,不是殚精竭虑地去“防”,而是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人类与土地、让土地与土地之间,能真正理解彼此的心意,互相扶持,共生共荣。
灰棱叼着颗星核果,跑到镇星石旁,把果子放在晶石上,像是在给星核“加餐”。星核的脉动温柔地回应着,在小家伙额间的星屑上留下一道淡淡的金光。
属于脉语的秋天,还在继续。当山海都能听懂彼此的语言,当万物都能在共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片土地的故事,定会像星核果的滋味一样,甜得绵长,暖得持久。
脉语声声,从未停歇。
喜欢骨戒:剩余寿命730天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骨戒:剩余寿命730天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