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兰不慌不忙地拿出账本:“李大人,您看 —— 昨天保定府共收购蝗虫十万斤,换出二十万斤小米。可若是不捕蝗,这些蝗虫还会毁掉至少五十万亩麦田,那可是五百万斤粮食!用二十万斤小米换五百万斤粮食,哪个更划算?而且蝗虫加工成饲料后,能卖给农户喂鸡鸭,农户的鸡鸭多了,不仅能自己吃,还能拿到集市上卖,反而能增加收入,这怎么是浪费?”
李嵩一时语塞,又强辩道:“可这蝗虫毕竟是‘灾虫’,加工成饲料,谁会买?”
“我瑞祥号买!” 王瑞正好带着伙计赶来,他手里拿着一袋加工好的蝗虫饲料,“李大人,您看,这是我们用蝗虫晒干、粉碎后,混合麦麸、豆粕做成的饲料,营养比普通饲料高三成,养鸡鸭长得快,还不容易生病。昨天我们在保定的集市上试卖,半天就卖了五百斤,农户们都抢着要!”
说着,王瑞让伙计拿来一只用蝗虫饲料喂大的鸡,这鸡比普通鸡重一斤多,羽毛油亮:“这鸡就是吃了蝗虫饲料,才长得这么好。李大人要是不信,可以让太医院的人检测,看看这饲料有没有问题。”
李嵩看着饲料和鸡,再也说不出反对的话,只能悻悻地说:“我会把这事奏报给皇上,至于能不能继续,得等皇上定夺。”
江兰知道,必须尽快让胤禛认可这个方案,不然收购点一停,百姓又会慌起来。当天晚上,她就写了奏折,详细说明捕蝗换粮和蝗虫加工饲料的好处,还附上了保定府的捕蝗账本和蝗虫饲料的样品,让苏培盛连夜送进宫。
胤禛收到奏折时,正在和胤祥、张廷玉讨论蝗灾应对。他看着奏折,又拿起蝗虫饲料闻了闻,笑着说:“江兰这丫头,总能想出不一样的法子!用蝗虫换粮,既解了燃眉之急,又能调动百姓积极性;把蝗虫做成饲料,更是变废为宝,比单纯赈灾强多了!”
胤祥也点头:“四哥,臣觉得这法子可行。现在军营里也养了不少鸡鸭,正好能用这饲料,还能节省一笔开支。”
张廷玉补充道:“皇上,臣建议从国库拨十万石小米,支持各地收购蝗虫;再让瑞祥号负责蝗虫饲料的加工和销售,朝廷给他们免税,这样既能调动商号的积极性,又能保证饲料供应。”
胤禛当即下旨:“准奏!传朕旨意,各地官府参照保定府的做法,高价收购蝗虫,所需小米从国库调拨;瑞祥号负责蝗虫饲料加工,免税一年;江兰负责统筹协调,有任何需要,可直接奏报朕!”
旨意传到保定府时,江兰正在收购点帮农户称重。周文彬拿着圣旨,激动地对江兰说:“江姑娘,皇上批准了!还拨了十万石小米,这下咱们再也不用愁粮食不够了!”
农户们听说后,捕蝗的积极性更高了。有的农户甚至全家上阵,白天在地里捕蝗,晚上在家处理蝗虫,第二天一早就去收购点兑换小米。江老实带着村里的壮丁,还发明了 “捕蝗网阵”—— 在麦田四周支起十几张网,中间用竹竿驱赶蝗虫,一天能捕两百多斤,比之前单打独斗效率高多了。
瑞祥号的饲料加工也忙得热火朝天。王瑞在保定、济南设了两个加工坊,雇了两百多个灾区百姓 —— 他们大多是因蝗灾失去生计的农户,现在既能领工钱,又能学手艺。加工坊里,工人们把收购来的蝗虫倒进大锅里焯水,去掉杂质,再放在竹匾里晒干,最后用石磨粉碎,混合麦麸、豆粕,制成颗粒饲料。这些饲料除了卖给农户,还供应给直隶、山东的军营,甚至有江南的商号来订货,说要用来喂鱼塘里的鱼。
丫蛋也没闲着,她每天跟着春桃去加工坊,帮忙记录饲料的产量和销量。有次江南商号的掌柜来订货,丫蛋还拿着账本,跟他算清楚:“掌柜的,您订五千斤饲料,一斤二十文,一共十万文,您先付三成定金,剩下的货到付款。” 掌柜的看着她熟练的样子,笑着说:“这小姑娘真是厉害,比我家的账房还能干!”
一个月后,蝗灾终于得到了控制。直隶、山东共收购蝗虫两百万斤,毁掉的麦田减少到了五万多亩,比预计的少了九成。百姓们不仅没逃荒,还靠捕蝗换了不少小米,有的农户甚至攒了些银子,准备灾后补种玉米。瑞祥号加工的蝗虫饲料卖了五十万斤,盈利三万两,还帮两百多个灾区百姓找到了工作。
胤禛特意在养心殿召见江兰,笑着说:“江兰,这次蝗灾应对,你立了大功!不仅保住了庄稼,还让百姓有了活路,连饲料都成了新产业。朕赏你绸缎百匹、白银五百两,瑞祥号再免税一年!”
江兰连忙谢恩:“皇上,这都是托皇上的福,还有百姓和瑞祥号伙计们的努力。臣只是做了些分内之事。”
胤祥也笑着说:“兰丫头,你这‘变废为宝’的法子,以后还能用在其他地方。比如灾区的秸秆,也能加工成饲料,这样百姓的收入又能多一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