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利息!比民间拆借的三分低了两倍,江兰心里一喜,连忙谢道:“多谢胡掌柜!我定按约还款,不辜负贵庄的信任。”
签契约那天,江兰带着江老实一起去 —— 父亲一辈子老实本分,让他来见证,也能让他放心。江老实看着契约上的条款,又听胡掌柜说 “每月利息才六钱,比借邻居的还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胡掌柜,俺家兰丫头是实在人,肯定不会欠账,您放心!”
放款后,江兰第一时间分配资金:让王瑞带着二十两去万顺油脂行,订了三千斤牛羊油,比之前多订了五百斤,足够用两个月;让大嫂带着十五两去铁匠铺,订了十台缝纫机(改良过的脚踏式,比手缝快三倍),还请了工匠去包衣工坊安装;让赵强带着二十五两去山东,租了棉花收购点的院落,添了三辆马车,还雇了两个当地的包衣汉子帮忙收棉。
资金一到位,各业务线都活了起来。瑞祥号的皂坊不再担心原料断供,工匠们每天能多做两百块皂;包衣工坊的妇女们用上了缝纫机,张婶一天能做五个布偶,比以前多了两个,工钱也涨到了六百文;赵强在山东的收购点很快就筹备好了,挂着 “兰馨棉花收购点” 的木牌,当地的灾民听说能卖棉赚钱,都来打听,盼着明年春天种棉。
江兰没忘了 “学习钱庄经营模式” 的事。她每隔三天就去广源祥,跟胡掌柜请教钱庄的运作 —— 有时看账房先生记账,了解存款、贷款的流程;有时跟胡掌柜聊天,问他怎么评估商户的风险,怎么确定利息高低;有时还会看钱庄的汇兑业务,比如京城的商户怎么把白银汇到江南,怎么收取手续费。
有一次,江兰看到账房先生在算一笔存款利息,便好奇地问:“胡掌柜,百姓把白银存在钱庄,您给他们利息,再把钱贷给商户,赚中间的差价,对吗?”
胡掌柜笑着点头:“正是。百姓存款月息五厘,贷给商户月息一分,中间的五厘就是钱庄的利润。不过,得把控好风险,要是贷出去的钱收不回来,钱庄就得亏本。”
“那您怎么判断商户能不能还款?” 江兰追问。
“看三点:一是营收,稳定盈利的商户才靠谱;二是信誉,有没有欠账的记录;三是抵押,有足够价值的抵押,才能降低风险。” 胡掌柜拿起一本账本,“比如你,营收稳定、信誉好、抵押充足,所以老夫才敢给你低息贷款。”
江兰把这些记在心里,又想起包衣聚居区的小商户 —— 他们有时想进原料,却缺几两银子,只能跟邻里借,利息高还没保障。她忽然有了个想法:以后自己要是有能力,可以借鉴钱庄模式,给包衣小商户提供小额贷款,利息比民间低,用他们的货物或工具做抵押,既帮他们周转,又能拓展自己的业务,还能支持胤禛的新政,一举三得。
胡掌柜看出了她的心思,笑着说:“江姑娘,你是不是想以后也做金融生意?”
江兰坦然承认:“是啊,我觉得金融能帮很多小商户活下去,还能规范商道。不过,我现在还没经验,得跟您多学学。”
“好啊!” 胡掌柜很乐意指点,“做金融最重要的是‘稳’,不能急功近利。你可以先从简单的汇兑做起,比如帮你的商户把钱汇到江南,熟悉流程后再做小额贷款,一步步来。”
江兰把这些话记在笔记本上(穿越时带的护理笔记本,现在成了她的经营笔记),上面写着:“钱庄经营三要点:稳、控风险、循序渐进;未来方向:包衣小额贷款、跨地域汇兑,支持新政商户。”
六月初,江兰按时还了第一笔贷款(十两本金 + 六钱利息)。胡掌柜看着银子,笑着说:“江姑娘果然守信用!老夫跟内务府的人提了你的事,他们说以后宫里要是有汇兑需求,可以交给兰馨来做,这可是个好机会。”
江兰又惊又喜 —— 内务府的汇兑业务,不仅能赚钱,还能跟官府建立更深的联系,为以后的金融业务铺路。她连忙道谢:“多谢胡掌柜提携!我定好好做,不辜负您和内务府的信任。”
回到家,江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人。江柱子拍着她的肩膀说:“兰丫头,你真是越来越厉害了!跟钱庄合作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还能学本事,以后说不定能开自己的钱庄,帮更多人!”
江王氏也笑着说:“俺今天去工坊,张婶跟俺说,用了缝纫机,她这个月能多赚一百文,还说要跟你借几两银子,明年春天种棉。你要是能帮她们,真是积德了。”
江兰心里一动 —— 张婶的需求,不正是她之前想的小额贷款吗?她可以先在包衣工坊试点,给有需要的妇女提供小额贷款,帮她们种棉或做小生意,利息按五厘算,比钱庄还低,用她们的布偶订单做抵押,风险小还能帮到她们。
第二天,江兰去工坊跟张婶说了这个想法。张婶激动得直擦眼泪:“兰丫头,你真是俺们的救星!俺想明年种两亩棉,可缺十两银子买籽种和肥料,要是能跟你借,俺肯定好好种,卖了棉就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