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关 “胆气关”:江兰让人用猪肉涂红颜料,模拟刀伤渗血的伤口,让士兵依次上前查看,敢伸手触摸、不退缩的才留下。有个叫赵虎的士兵,长得人高马大,可一看到 “血” 就脸色发白,连连后退,江兰摇了摇头:“战场伤兵比这惨十倍,你怕血,救不了人。” 赵虎红着脸,攥着衣角退了出去。
第二关 “细心关”:江兰把沙棘叶、蒲公英、骆驼刺根混在一起,让士兵按 “止血、消炎” 分类,分错不超过两种的留下。有个叫钱贵的士兵,之前跟着家乡郎中采过药,一眼就分清了:“沙棘叶止血,蒲公英和骆驼刺根消炎!” 江兰点头:“你懂草药,是块好料。”
第三关 “反应关”:江兰让两个士兵扮演伤员,一个假装刀伤渗血,一个假装骨折,让参选士兵说先救谁、怎么救。叫孙强的士兵想都没想就回答:“先救刀伤的!他流血多,不救就没命了;骨折的先找根木棍固定着,等会儿再细弄。” 江兰笑着说:“懂急救优先级,不错。”
最终选出三十名学员,江兰把他们编成三队,每队十一人(含一名队长)。她特意选了孙强、钱贵和一个叫周勇的老兵当队长 —— 孙强反应快,能应对突发情况;钱贵懂草药,能帮着教大家认西北的草药;周勇在军营待了十年,摸透了士兵的脾气,能帮着管理队伍。
选出学员后,江兰立刻着手改造培训地。她让人在军营西侧空院里搭了三个 “模拟战场”:
第一处是 “单伤处理区”:摆着十几具绑好的稻草人,有的在胸口标着 “刀伤”,有的在腿上插着磨钝的竹箭(模拟箭伤),有的胳膊用红布缠起来(模拟骨折),地上整齐摆着木棍、粗布、烈酒坛和晒干的草药,供学员练习基础操作;
第二处是 “多伤应急区”:用红布圈出一块半亩地的 “战场范围”,里面摆着五个稻草伤兵,分别贴着红、黄、绿三色布条,旁边放着十几个提前缝好的急救包,让学员练习在多伤员情况下判断优先级;
第三处是 “恶劣环境区”:江兰让人堆了些沙石模拟西北沙漠,又架了个小炭炉模拟寒冷天气,还准备了几块破毡布,教学员在风沙、低温下急救 —— 比如用炭炉把烈酒加热到温乎,防止伤员冻僵;用破毡布盖住伤员身体,只露出伤口处理。
培训从每日辰时开始,到申时结束,比普通士兵的训练还严格。
理论课上,江兰拿着刚刻印好的《军队急救手册》,逐页给学员讲。学员大多是军营里的大老粗,认不了多少字,江兰就 “看图说话”:“你们看这张拔箭的图,箭头有倒钩,得顺着箭头进的方向拔,别硬扯,不然能把肉扯下来,流更多血。” 钱贵还在一旁补充:“西北的沙棘叶到处都是,晒干了装在急救包里,别带湿的,湿的容易烂。”
实操课是最磨人的,也是最关键的。江兰让人买了几十斤猪肉,切成大块,用刀划开口子,涂上红颜料模拟伤口,让学员练习刀伤处理。有个叫吴六的学员,第一次用匕首割 “烂肉”,手抖得像筛糠,匕首尖差点划到自己的手。江兰走过去,从背后轻轻握住他的手,声音稳而轻:“别怕,你现在割的是猪肉,要是在战场,这一刀下去,能救你身边兄弟的命。” 吴六咬着牙,盯着 “伤口”,终于稳稳割了下去 —— 虽然动作生涩,却没伤到周围的 “好肉”。
练习拔箭时,江兰让学员围着插着竹箭的稻草人站成圈,自己先演示:“先蹲下来,摸清楚箭头从哪边进的,比如这箭从左腿外侧进,就往外侧拔,拔的时候要快,别犹豫,一犹豫,伤员就多流血。” 周勇第一个上前试,他力气大,手指捏住箭头尾端,顺着方向一拔就出来了,江兰笑着说:“周队长这本事,到了战场,能救不少人。”
最让学员头疼的是 “多伤应急演练”。第一次演练时,五个稻草伤兵摆在面前,学员们瞬间慌了神:有个学员先跑去救贴绿布条的皮外伤伤员,把贴红布条的 “致命伤” 伤员晾在一边;还有个学员拔箭时忘了用烈酒消毒,直接就敷草药;周勇队里的一个学员,给骨折的稻草伤兵绑木棍时,没量好长度,木棍比伤口还短,一拎就掉了。
江兰没发火,只是让大家停下来,叫孙强重新演示:“你们看,先看布条颜色 —— 红布条是要命的伤,得先救;黄布条是要处理的伤,次之;绿布条是轻伤,最后救。就像这个贴红布条的稻草兵,胸口‘刀伤’,得先消毒、敷药、包扎,不然血流干了就没救了。”
演练结束后,江兰让每个学员 “说反思”—— 不会写字的就口头说,江丫蛋拿着小本子,一字一句记下来。吴六挠着头,脸有点红:“俺刚才慌了,没看布条颜色,先去救绿布条的了,下次一定先找红布条的。” 江兰点头:“知道错在哪,下次就不会错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