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时分,海天相接处泛起鱼肚白。咸涩的海风带着凉意,吹拂着东海之滨一个隐蔽的军用码头。码头上停泊着一艘外观低调、线条流畅的银灰色船只,长约八十米,船体上没有任何显眼标识,只有一个小小的船名——“破晓号”。这正是顾言深为此次东海之行准备的移动基地。
顾言深和林晚星在雷烈和几名核心“暗影”队员的护卫下,通过严格的身份核查,登上了“破晓号”。沈宴和陆绎已经先一步抵达,正在船舱内等候。
船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神色沉稳的中年男子,名叫周海生,是顾氏集团海事部门最值得信赖的元老之一。他简短地向顾言深汇报了船只情况和航线计划。“破晓号”看似普通,实则经过大量改装:装备了最先进的深海探测系统、强大的动力和隐蔽性装置、以及足以应对高强度冲突的防御和反击武器。船上除了必要的船员,还有沈墨书派遣的一支精干的技术支援小组,以及陆绎带来的几名擅长水下作业和特种作战的队员。
“一切准备就绪,顾总,可以随时启航。”周船长报告道。
顾言深点头:“按计划出发,保持静默航行,避开常规航线。”
“是!”
引擎发出低沉的轰鸣,“破晓号”缓缓驶离码头,劈开平静的海面,向着朝阳初升的东方驶去。海鸥在船尾盘旋鸣叫,送别这艘即将驶向未知深渊的航船。
林晚星站在船舷边,望着逐渐远去的海岸线,心中五味杂陈。对女儿的思念如同潮水般涌来,但更多的是面对未知的责任感和决心。海风吹起她的长发,她深吸一口气,感受着空气中浓郁的水汽和……一丝极其微弱、但确实存在的、来自遥远方向的能量牵引。那是东海能量源对她的月华之力产生的共鸣,虽然微弱,却像指南针一样,为他们指明着方向。
顾言深走到她身边,将一件外套披在她肩上:“外面风大,进去吧。航程需要几天,保存体力。”
林晚星点点头,收回目光,与他并肩走向船舱。她的手不经意间触碰到冰冷的船舷,体内月华之力微微波动,与船体金属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感应。她发现,自己对水元素和金属元素的感知,在海上似乎变得更加敏锐了。
主控室内,各种仪器屏幕亮着,显示着航线、海况、深度、以及能量探测的实时数据。沈宴正懒洋洋地靠在操作台边,和技术小组的负责人讨论着什么。陆绎则站在电子海图前,目光锐利地审视着“黑三角”海域的复杂地形。
“目前航行平稳,能量探测仪已开启,但背景干扰很强,尚未捕捉到目标区域的清晰信号。”技术组长汇报。
“正常,那片海域的电磁环境和能量场一向混乱。”沈宴接口道,“根据我搞到的情报,那地方不仅是船只失踪高发区,还经常出现海市蜃楼和 pass 失灵的现象,被老水手们称为‘魔鬼三角’。”
陆绎指向海图上的一片深蓝色区域:“目标海沟最深处超过六千米,地形复杂,暗流汹涌。根据古籍记载和能量模型推测,‘归墟之眼’的入口可能就在海沟底部的某个热液喷口或裂缝附近。”
顾言深沉吟道:“我们需要先在外围进行详细扫描,确定能量核心的大致范围和活动规律,再制定潜入方案。不能贸然深入。”
“同意。”陆绎点头,“我的人可以放出深潜探测器进行前期侦察。”
接下来的两天,航行相对平静。“破晓号”保持着低调,昼伏夜出,避开主要航道。林晚星大部分时间待在分配给她的舱室内,继续修炼和熟悉新获得的水系亲和力。她尝试着引导月华之力凝聚周围的水汽,形成薄薄的水膜附在皮肤上,竟然能有效隔绝海风的湿冷和盐分的侵蚀。她还发现,当自己静心感应时,能隐约“听”到船底水流的变化和远处鱼群的动向,这种与海洋的共鸣让她对这次行动多了几分信心。
顾言深则与沈宴、陆绎、周船长等人不断推演着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应对方案。他们调阅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黑三角”海域的历史档案和失踪船只报告,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规律:近五十年来,该区域的异常事件和失踪频率正在缓慢但持续地增加,尤其是在月圆之夜前后。
“能量活动可能与月球引力潮汐有关。”沈墨书通过卫星加密通讯分析道,“下一次月圆是在五天后。那可能是能量最活跃,也是……最危险的时期。”
时间紧迫感再次袭来。
第三天傍晚,“破晓号”终于接近了“黑三角”海域的外围。天色阴沉下来,海风变得强劲,海浪明显增大。空气中的能量波动也变得清晰可辨,一种压抑、混乱、带着负面情绪的能量场如同无形的帷幕,笼罩着这片海域。
“能量探测仪捕捉到强烈信号!方位东南,距离约三十海里!波动模式与昆仑虚数据匹配度高达85%!”技术组长突然高声报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