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号”修缮一新,如同休养好的战马,迫不及待想要重返广阔的疆场。
崭新的天蓝色船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修补加固后的船体显得更加威武雄壮,调试好的柴油机发出沉稳有力的轰鸣,一切都在预示着新的开始。
张西龙、大壮、赵小山三人组成的核心船员团队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经过荒岛共患难和之后的并肩劳作,三人之间的默契和信任与日俱增。
大壮依旧憨直勇猛,赵小山沉默坚韧,张西龙则沉稳果决,正好互补。
然而,张西龙并没有立刻扬帆出海。
上次风暴中的无助和搜寻大哥时的艰难,让他深刻意识到,“海龙号”虽然坚固,但缺乏现代化的导航和探测设备,在茫茫大海上依然如同盲人摸象,靠的多是经验和运气,风险极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张西龙琢磨着周秉义大哥和那位陈景和专家偶尔提及的词汇,心中有了新的规划。这次卖海鲜赚来的巨额收入,正好派上用场。
他再次翻出周秉义留下的联系方式,跑到公社,费了老大的劲,才通过层层转接,打通了周秉义所在单位的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周秉义熟悉而热情的声音:“西龙?是你啊!怎么样?‘海龙号’没事吧?听说你们那边前阵子风暴很大,我可担心坏了!”
听到周大哥关切的话语,张西龙心里一暖,简要将风暴经历和维修情况说了说(自然略去了荒岛上的血腥冲突),然后话锋一转,道出了真正的目的:“周大哥,船修好了,但我琢磨着,光靠眼睛和经验跑海,太悬了。我想给船上添点‘眼睛’和‘耳朵’,您看…有没有门路搞到那种…能看清水下鱼群的机器,还有能知道天气和方向的先进家伙什?”
电话那头的周秉义一听就笑了:“好小子!有眼光!知道向现代化迈进了!你说的是探鱼仪和无线电台(单边带),还有好点的磁罗经和测向仪吧?这些东西现在可紧俏,一般都是国营大渔船才配…”
他顿了顿,压低了声音:“不过嘛…你小子运气好!我们单位刚好有一批替换下来的老型号设备,性能虽然比不上最新的,但比你现在啥都没有强百倍!价格也便宜,就当废铁价处理了!我帮你想想办法,看能不能抠唆出一套来!”
张西龙闻言大喜过望!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周大哥简直就是他的福星!
“太好了!周大哥!太谢谢您了!多少钱您说,我绝不含糊!”
“钱不着急,等我消息!我尽快给你弄,弄到了想办法给你捎过去!”周秉义爽快地答应下来。
挂了电话,张西龙心情激动,仿佛已经看到了“海龙号”装备一新的模样。
等待设备的日子里,他也没闲着。一方面组织大壮和赵小山进行更系统的船上作业训练,练习撒网、收网、缆绳固定、应急处理等,将流程规范化。另一方面,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周边海域的海图信息——虽然只是简陋的手绘和老渔民的口述记录,但结合他前世的模糊记忆,尽量标注出暗礁、沉船、洋流和传统渔场的大致位置。
他还特意跑了几趟县里的新华书店和废品收购站,试图寻找一些海洋、渔业相关的书籍,哪怕是过期的杂志也好,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能接触到的现代渔业知识。他的这些举动,在屯里人看来有些“不务正业”,甚至有点“傻气”——有那时间不如多出趟海。但张西龙心里清楚,知识和信息,才是未来最大的资本。
十几天后,周秉义果然没有食言。他托关系找到一辆往这边运输物资的顺风车,将一套用旧棉被和木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设备捎了过来。
张西龙如获至宝,和大壮、赵小山一起,小心翼翼地将几个沉重的木箱抬回院里。
打开包装,里面是一台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台式探鱼仪,屏幕是小小的圆形雷达屏,带着长长的纸质记录卷;一部笨重的单边带电台,上面满是旋钮和刻度表;还有一个包装完好的新磁罗经和一个小巧的无线电测向仪。虽然都是旧货,但保养得相当不错,附件和说明书也都在。
“哇!这就是能看清水底下鱼的机器?”大壮围着探鱼仪转来转去,好奇地摸摸这,摸摸那,如同看到了稀世珍宝。
赵小山也眼睛发亮,小心翼翼地擦拭着设备上的灰尘。
张西龙虽然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些“高科技”,但他凭着前世的一些零星见识和说明书,显得比大壮他们镇定得多。他仔细研究着说明书,又回忆着周秉义在电话里交代的要点。
接下来的几天,张家院子变成了临时技术课堂。张西龙带着大壮和赵小山,对照着说明书,一点点研究如何安装、连接、操作这些设备。
将探鱼仪的换能器安装在船底合适位置,连接主机和记录器;将电台的天线高高竖起,连接主机和电源;校准磁罗经和测向仪…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挑战。看不懂的术语就去公社找有学问的人问,线路接错了就反复调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