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亮率领行台百官,带着皇帝的车驾去江陵迎接宜都王刘义隆。祠部尚书蔡廓到了寻阳,生病不能继续前进;傅亮和他告别时,蔡廓说:“营阳王在吴郡,应该好好供养他;一旦他遭遇不测,你们这些人就会背上杀君主的名声,想在世上立足,还能办到吗!” 当时傅亮已经和徐羡之商议好要杀营阳王,于是派人快马送信去阻止,却已经来不及了。徐羡之大怒说:“和别人一起商量好的事,怎么转身就把罪名推给别人呢?” 徐羡之等人又派使者到新安郡杀了前庐陵王刘义真。
徐羡之因为荆州地位重要,担心宜都王到了京城后会另外任命荆州官员,于是赶紧以录尚书事的名义,任命领军将军谢晦兼任都督荆、湘等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想让他驻守外地作为外援,还把精锐士兵和老将都配给了他。
秋季,七月行台(临时行政机构)抵达江陵,在城南设立行门,题名为 “大司马门”。傅亮率领百官到行门呈上奏章,进献玉玺绶带,礼仪器物十分隆重。宜都王当时十八岁,下达教令说:“我无德无才,却被托付重任,想到自己的责任就惶恐不安,怎么能胜任呢!我会暂时返回朝廷,到先帝的陵墓前表达哀悼,同时和贤能的大臣们倾诉心意。希望你们体谅我的心情,不要多说客套话。” 荆州府和州里的官员都向他称臣,请求在各城门题榜,完全依照皇宫的规格;宜都王都没有答应。他还下令,荆州、府署、封国的官员,赦免管辖范围内正在服刑的囚犯,免除百姓拖欠的赋税。
宜都王的将领和僚属听说营阳王、庐陵王被杀,都感到疑虑,劝宜都王不要东下京城。司马王华说:“先帝对天下有大功,四海之内都信服他;虽然继位的君主无德,但百姓对先帝的拥戴没有改变。徐羡之是才能平庸的寒门士人,傅亮是平民出身的儒生,他们没有晋宣帝(司马懿)、王大将军(王敦)那样的野心,这是很明显的;他们接受先帝的重托,地位尊崇,不会轻易背叛先帝。他们害怕庐陵王(刘义真)严厉果断,将来自己难以容身;而殿下您宽厚睿智、仁慈善良,远近闻名,他们越过顺位拥立您,是希望得到您的感激;那些流传的坏话,大概不是真的。另外,徐羡之等五人功劳相同、地位相当,谁会愿意退让呢!就算他们有不轨之心,也肯定办不成。废黜的君主如果还活着,他们担心将来会遭祸,所以才杀了营阳王和庐陵王;这是因为他们太贪生怕死,怎么敢一下子就有谋反的野心呢!他们不过是想掌握权力、巩固自己的地位,等待年幼的君主(指宜都王)依赖他们罢了。殿下只需大胆地率军东进,顺应天意民心。” 宜都王说:“你是想做汉朝的宋昌(帮汉文帝继位的大臣)吗!” 长史王昙首、南蛮校尉到彦之都劝宜都王出发,王昙首还陈述了天意和祥瑞的征兆。宜都王于是说:“各位大臣接受先帝的遗命,不会违背道义。而且先帝的功臣老将,遍布朝廷内外,如今我们的兵力也足以控制局面,有什么可怀疑的!” 于是命令王华负责后方事务,留守荆州。宜都王想让到彦之带兵作为前锋,到彦之说:“如果确定他们没有谋反,就应该穿着朝服顺江而下;如果担心有意外,这支军队也不足以依靠,反而会引发猜疑,不符合朝野上下对殿下的期望。” 恰逢雍州刺史褚叔度去世,宜都王就派到彦之暂时镇守襄阳。
甲戌日,宜都王从江陵出发,召见傅亮时,痛哭流涕,悲伤得让身边的人都受感动。接着他询问刘义真和少帝(营阳王)被废杀的详情,又悲伤地呜咽哭泣,身边的人都不敢抬头看他。傅亮吓得汗流浃背,无法回答;于是他向到彦之、王华等人表露心意,极力和他们结交。宜都王让荆州府和州里的文武官员整兵自卫,行台派来的百官和士兵都不能靠近他的队伍。中兵参军朱容子抱着刀守在宜都王乘坐的船门外,几十天没有解下衣带。北魏国主返回皇宫。
西秦王乞伏炽磐派太子乞伏暮末率领征北将军木弈干等人,带三万步兵、骑兵从貂渠谷出发,进攻河西的白草岭、临松郡,全部攻克,迁徙两万多百姓后返回。
八月丙申日,宜都王抵达建康,大臣们在新亭迎接叩拜。徐羡之问傅亮:“宜都王可以和谁相比?” 傅亮说:“是超过晋文公、汉景帝的人。” 徐羡之说:“他一定能明白我们的忠心。” 傅亮说:“未必。”
丁酉日,宜都王拜谒初宁陵(宋武帝刘裕的陵墓),返回后,住在中堂。百官献上玉玺绶带,宜都王推辞了四次,才接受,在中堂即位称帝(即宋文帝)。他乘坐皇帝的车驾进入皇宫,登上太极前殿,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元嘉,文武官员都晋升两级爵位。
戊戌日,宋文帝拜谒太庙。下诏恢复庐陵王刘义真原来的封号,迎接他的灵柩和他的妻子孙修华、谢妃返回建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