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戊申年(公元228年)开始,到庚戌年(公元230年)结束,一共三年。
魏明帝太和二年(戊申年,公元228年)
春季,正月:司马懿攻打新城郡(上庸),围攻十六天后攻破城池,斩杀叛将孟达。申仪长期盘踞在魏兴郡,擅自以皇帝的名义刻制印章,封赏任命了许多官员。司马懿把他召来逮捕,押送回洛阳。
起初:征西将军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楙(mào)娶了太祖(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魏文帝(曹丕)年轻时与夏侯楙关系亲密,即位后任命他为安西将军,总领关中军事,镇守长安,接替其父夏侯渊的位置。诸葛亮准备北伐入侵魏国,与部下商议策略。丞相司马魏延建议道:“听说夏侯楙是皇帝的女婿,为人怯懦且缺乏谋略。如果给我精兵五千,运粮兵五千,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再向北直插子午谷,不出十天,就能抵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突然杀到,必定弃城逃跑。那时长安城里只剩下御史、京兆太守等文官了。横门的粮仓和散落在民间的存粮,足够供应军粮。等到魏国东方的援军集结起来,至少还要二十多天,而丞相您从斜谷出兵,也完全来得及赶到。这样,就能一举平定咸阳以西的地区了。”诸葛亮认为这个计划太过冒险,不如安稳地走平坦大道,可以稳妥地夺取陇右地区,十拿九稳而没有风险,所以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
诸葛亮对外宣称要从斜谷道进攻郿城。他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领疑兵,据守箕谷。魏明帝则派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潼关以西)各军。诸葛亮自己亲率大军进攻祁山。蜀军阵营整齐,号令严明。起初,魏国以为蜀汉昭烈帝(刘备)死后,几年来蜀汉毫无动静,因此毫无防备;突然听说诸葛亮出兵,朝廷内外一片恐慌。于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关中地区震动,朝廷大臣们不知所措。魏明帝说:“诸葛亮依山固守,如今主动前来,正合兵书上所说的‘调动敌人’的策略,一定能打败他。”于是调集步骑兵五万人,派右将军张合统率,向西抵御诸葛亮。丁未日(正月),魏明帝亲自前往长安坐镇。
起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干出众,喜欢谈论军事谋略,诸葛亮非常器重他。但蜀汉昭烈帝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能重用,你要仔细观察!”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任命马谡为参军,经常召见他谈论,从白天直到深夜。等到出兵祁山时,诸葛亮不用老将魏延、吴懿等做先锋,反而让马谡统领各军在前,与张合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行动混乱,放弃水源上山扎营,没有占据城池。张合切断了蜀军的取水道路,发动进攻,大败马谡,士兵溃散。诸葛亮失去了前进的据点,只好迁徙西县一千多户人家退回汉中。诸葛亮将马谡逮捕入狱,处死。他亲自前往祭奠,为马谡流泪,并抚恤他的遗孤,恩待如同生前。蒋琬对诸葛亮说:“从前楚成王杀了败将得臣,晋文公高兴得不得了。如今天下未定就杀掉有智谋的人才,难道不可惜吗?”诸葛亮流泪说:“孙武之所以能制胜天下,就在于执法严明啊!因此晋国大夫魏绛可以杀掉扰乱军阵的晋悼公弟弟扬干的仆人。现在天下分裂,战争才刚刚开始,如果废弃法纪,还靠什么讨伐逆贼呢!”马谡未败之前,裨将军巴西人王平曾多次规劝马谡,但马谡不听。等到失败时,全军溃散,只有王平率领的一千人马擂鼓坚守,张合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于是王平慢慢收拢各营残余部队,率领将士返回。诸葛亮诛杀了马谡及将军李盛,剥夺了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唯独王平受到特别的尊崇和提拔,加封为参军,统领五部兵马兼管营屯事宜,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诸葛亮上书请求将自己连降三级,后主刘禅(文中称汉主)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代理丞相职务。此时,赵云、邓芝的部队也在箕谷战败。赵云收拢部队固守,所以损失不大,赵云也因此被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问邓芝:“街亭退兵时,部队溃散不成建制;箕谷退兵时,部队却井然有序,没有失散,是什么原因?”邓芝回答:“赵云亲自断后,军需物资几乎一样没丢,将士们没有失散的理由。”赵云军中还有一些多余的绢帛,诸葛亮让他分赏给将士。赵云说:“军事失利,为什么还要赏赐?这些物资请全部存入赤岸库,等到十月作为冬季的赏赐吧。”诸葛亮对此非常赞赏。
有人劝诸葛亮再次发兵。诸葛亮说:“我军在祁山、箕谷,人数都比敌人多,不但没能打败敌人,反而被敌人打败,问题不在于兵少,而在于我一人(指挥失误)。如今我打算精简兵将,严明赏罚,反思过失,寻求将来变通的办法。如果不能这样,兵再多又有什么用!从今以后,凡是忠心为国考虑的人,只要多批评我的过失,那么大事就可成功,逆贼就可消灭,功业就可翘足而待了。”于是考察微小的功劳,甄别壮烈的事迹,引咎自责,把自己的过失公布于全国,练兵讲武,准备将来再次北伐。士兵经过精炼,百姓也逐渐忘却了战败的阴影。诸葛亮出兵祁山时,天水参军姜维前来投降。诸葛亮欣赏姜维的胆识和智谋,征召他担任仓曹掾,掌管军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