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乙丑年【旃蒙赤奋若】,止于癸酉年【昭阳作噩】,共计九年。)
汉安帝延光四年(乙丑年,公元125年)
春季,二月:
乙亥(十七日): 下邳惠王刘衍去世。
甲辰(疑误,二月无甲辰): 汉安帝出发南巡。
三月:
戊午朔(三月初一): 出现日食。
庚申(初三): 安帝抵达宛城,身体不适。
乙丑(初八): 安帝从宛城出发。
丁卯(初十): 抵达叶县,在车驾中驾崩,享年三十二岁。
宫廷政变与废立:
阎皇后和她的兄弟阎显、宦官江京、樊丰等人密谋:“皇帝在途中驾崩,济阴王(刘保)就在京城。如果公卿大臣们仓促间拥立了他,回来对我们就是大祸。”于是谎称“皇帝病重”,将遗体转移到卧车上,沿途照常供奉饮食、问候起居。
庚午(十三日): 车队疾行四天后返回洛阳皇宫。
辛未(十四日): 派司徒刘熹到郊庙、社稷祭坛祷告天地,祈求保佑。当晚,才发丧。尊阎皇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听政。任命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太后想长期独揽大权,贪图立年幼的皇帝,便与阎显等人在宫中定下计策,迎立济北惠王的儿子、北乡侯刘懿为皇位继承人。
被废黜的济阴王刘保,不能上殿亲临父亲灵柩,悲痛号哭,不进饮食;朝廷内外百官无不哀怜他。
甲戌(十七日): 济南孝王刘香去世,无子,封国被废除。
乙酉(二十八日): 北乡侯刘懿即皇帝位(少帝)。
夏季,四月:
丁酉(初十): 任命太尉冯石为太傅,司徒刘熹为太尉,参与总领尚书事务;任命前司空李合为司徒。
阎氏专权与清除异己:
阎显忌惮大将军耿宝地位尊贵、权势大,在前朝威望很高,就暗示有关部门弹劾:“耿宝及其党羽中常侍樊丰、虎贲中郎将谢恽、侍中周广、野王君王圣及其女儿永等人,互相勾结,作威作福,都犯了大逆不道之罪。”
辛卯(疑误,四月无辛卯): 樊丰、谢恽、周广都被捕下狱处死,家属流放到比景(今越南境内)。耿宝和他的侄子林虑侯耿承都被贬为亭侯,遣送回封国;耿宝在路上自杀。王圣母女流放到雁门郡。
阎显于是任命阎景为卫尉,阎耀为城门校尉,阎晏为执金吾。阎氏兄弟都占据要职,随意作威作福。
五月:
己酉(二十三日): 将安帝安葬在恭陵,庙号恭宗。
六月:
乙巳(二十日): 大赦天下。
秋季,七月: 西域长史班勇征调敦煌、张掖、酒泉三郡六千骑兵以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国的军队,进攻车师后部国王军就,大破敌军,斩俘八千余人,生擒军就和匈奴持节使者,押送到前西域都护索班阵亡处斩首,将首级传送到京师洛阳。
冬季,十月:
丙午(二十三日): 越巂郡(今四川西昌)发生山崩。
少帝病危与孙程密谋:
北乡侯刘懿病重。中常侍孙程对济阴王谒者长兴渠说:“济阴王是嫡长子,本无过错,先帝听信谗言才被废黜。如果北乡侯一病不起,我们一起除掉江京、阎显,拥立济阴王,大事必成。”兴渠同意。又有中黄门南阳人王康、长乐太官丞京兆人王国等人也依附孙程。
江京对阎显说:“北乡侯病不见好,皇位继承人应尽早确定。何不早些征召其他皇子,从中挑选?”阎显同意。
辛亥(二十八日): 北乡侯刘懿去世。阎显禀告太后,秘不发丧,加紧征召其他皇子入京,紧闭宫门,屯兵自守。
十一月:孙程政变(十九侯政变)
乙卯(初三): 孙程、王康、王国与中黄门黄龙、彭恺、孟叔、李建、王成、张贤、史泛、马国、王道、李元、杨佗、陈予、赵封、李刚、魏猛、苗光等人在西钟楼下秘密聚会,各自撕下衣襟盟誓。
丁巳(初五): 京师洛阳及十六个郡国发生地震。
当晚,孙程等人在崇德殿上会合,随后攻入章台门。当时江京、刘安(疑为刘发)及李闰、陈达等人都坐在宫门下。孙程与王康一同斩杀江京、刘安、陈达。因为李闰长期掌权,在宫中很有威信,孙程想推他为首领,举刀胁迫李闰说:“现在必须拥立济阴王,不得动摇!”李闰回答:“是。”于是扶起李闰,一同到西钟楼下迎接济阴王刘保即皇帝位(汉顺帝),时年十一岁。
顺帝召来尚书令、仆射以下官员,跟随御车进入南宫。孙程等人留守宫门,隔绝内外守卫。顺帝登上云台,召集公卿百官,派虎贲、羽林卫士分别屯守南、北两宫各门。
阎显当时在宫中,忧愁惶恐不知如何是好。小黄门樊登劝阎显用太后诏书召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率兵驻守平朔门(北宫北门)以抵御孙程。阎显将冯诗诱入宫中,对他说:“济阴王即位,并非太后本意,皇帝玺印在此。你若尽力效忠,封侯不成问题。”太后派人授印说:“能拿获济阴王的,封万户侯;拿获李闰的,封五千户侯。”冯诗等都答应了,但推辞说:“仓促被召,所带兵少。”阎显派冯诗和樊登去左掖门外迎接增援的将士,冯诗趁机斩杀樊登,回营坚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