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对王恢十分恼怒。王恢辩解道:“当初约定,匈奴单于进入马邑城,大军与其交战,臣则袭击他们的辎重,这样就能获取胜利。现在单于没到马邑就撤回去了,臣只有三万人马,寡不敌众,出击只会白白受辱。臣知道回来会被处斩,但总算保全了陛下的三万士兵。”于是将王恢交给廷尉(最高司法官)审判。廷尉判决:“王恢临阵畏缩观望(逗桡),应处斩首。”王恢暗中送给丞相田蚡千金,田蚡不敢直接向武帝求情,就对王太后(武帝生母,田蚡同母姐)说:“马邑诱敌计策是王恢最先提出的,如今行动失败就杀王恢,这等于替匈奴报了仇。”武帝朝见王太后时,太后把田蚡的话告诉了武帝。武帝说:“最先提出马邑计划的是王恢,所以才调集天下几十万大军,按他的建议行动。即使抓不到单于,王恢率部攻击匈奴的辎重,多少还能有所收获以告慰将士之心。如今不杀王恢,无法向天下人交代。”王恢得知后,便自杀了。从此以后,匈奴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关系,经常攻击交通要道上的边关要塞,入侵汉朝边境掳掠的次数不可胜数;不过匈奴仍然贪图边关贸易(关市)的便利,喜好汉朝的财物;汉朝也没有断绝边关贸易,以迎合匈奴人的心意。
汉武帝元光三年(己酉年,公元前132年)?
春季:黄河改道,从顿丘(今河南清丰)向东南方向流去。
夏季五月丙子日:黄河再次在濮阳县瓠子堤(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洪水注入巨野泽(山东巨野北古湖泽),连通了淮河、泗水,泛滥区域波及十六个郡。武帝派汲黯和郑当时征调十万士兵堵塞决口,但堵好不久又被冲垮。这时,丞相田蚡的封地在鄃县(今山东夏津)。鄃县在黄河以北,黄河决口向南泛滥,鄃县就不会有水灾,封地收成反而增多。田蚡便对武帝说:“长江、黄河决口都是天意(天事),不容易凭借人力强行堵塞,堵塞决口未必符合天意。”那些观察天象和讲求术数的人(望气用数者)也附和田蚡的看法。于是武帝很长时间不再治理黄河。
窦婴、田蚡与灌夫恩怨:?
当初,汉景帝时,魏其侯窦婴任大将军,武安侯田蚡那时只是个普通郎官,在窦婴面前侍奉宴饮,跪拜起立如同子侄。后来田蚡日益显贵得宠,当上了丞相。窦婴失去权势后,门客越来越少,唯独从前的燕国丞相、颍阴县人灌夫不肯离去。窦婴于是厚待灌夫,两人互相倚重援引,往来如同父子。灌夫为人刚强正直,好借酒使性(使酒),对那些权势地位在自己之上的人必定要凌辱;多次在酒后冒犯田蚡。田蚡便上奏弹劾:“灌夫家族在颍川郡横行乡里(横颍川),百姓深受其苦。”于是逮捕灌夫及其宗族成员,都被判了斩首示众(弃市)的罪名。窦婴上书竭力营救灌夫,武帝下令让窦婴和田蚡在东宫(王太后居所)朝廷上当众辩论。窦婴和田蚡因此互相攻击指责。武帝问朝廷大臣:“这两人谁对?”只有汲黯认为窦婴是对的,韩安国认为两人都有道理;郑当时起初支持窦婴,后来不敢坚持。武帝生气地斥责郑当时:“我要把你们这帮人全砍了!”随即宣布罢朝。武帝起身入内,到王太后那里进餐。太后怒气冲冲,不肯吃饭,说:“现在我还在世,人家就都敢作践(藉,践踏)我弟弟;等我死了,岂不是要把他当鱼肉宰割(鱼肉之乎)了!”武帝不得已,便下令将灌夫满门处斩(族灌夫);又命令主管官员查办窦婴,判了斩首示众(弃市)的罪。
汉武帝元光四年(庚戌年,公元前131年)?
冬季十二月三十日(晦):在渭城(今陕西咸阳)处决了魏其侯窦婴。
春季三月乙卯日:武安侯田蚡也去世了。后来等到淮南王刘安谋反失败,武帝得知田蚡曾收受过刘安的黄金,还说过大逆不道的话(不顺语),说道:“假使武安侯还活着,就该灭族了!”
夏季四月:降霜冻死了庄稼(杀草)。
御史大夫韩安国代理丞相职务(行丞相事),一次引车上车时跌倒,摔伤了腿(蹇)。
五月丁巳日:任命平棘侯薛泽为丞相,韩安国因病免职。
发生地震。大赦天下。
九月:任命中尉(京城治安长官)张欧为御史大夫。韩安国腿伤痊愈后,重新担任中尉。
河间献王刘德:?
河间王刘德(景帝子),钻研学问,喜好古籍,讲求实事求是(此成语最早出处),用金银布帛招求四方收藏的珍贵书籍,所得书籍数量之多,几乎与朝廷藏书相当。当时淮南王刘安也喜好藏书,但他招集来的学者大多浮夸善辩。河间献王所得的书籍,都是秦朝以前的古文抄本旧书(古文先秦旧书),他搜集整理古代的礼乐制度事迹,逐渐增补编辑成五百多篇。他的日常穿戴、起居举止(被服、造次)都遵循儒者规范,崤山以东(山东)的儒生大多追随他学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