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之外,在深夜的京城,李玄策的书房却亮如白昼。巨大的弧形屏幕上,分割成十几个小窗口,里面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顶尖医学专家、流行病学家和政府卫生官员的面孔。这是一场规格极高、却因时差而显得时间混乱的国际视频研讨会,主题是“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合作”。李玄策以“东方学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这是他作为国家智囊团首席顾问,在国际舞台展现东方智慧的重要通道。
他刚刚结束了自己的发言。屏幕共享上,展示着简洁而有力的图表和数据模型,核心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全民动员”的防控策略框架。此刻,会议室内(虚拟的)一片寂静,许多专家脸上露出深思的表情,有人快速记录,有人眉头紧锁,反复研究着他共享的要点。
“李先生,” 一位来自欧洲某国的资深专家打破了沉默,他的语气带着明显的困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质疑,“您分享的经验和数据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但您强调的‘全民居家’和如此广泛的筛查隔离,对个人自由的限制是否过于严苛?这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几乎不可想象。”
另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专家也紧接着发言,声音透过麦克风带着电流的杂音:“还有,您提到的‘中医药介入’,其科学依据和疗效评价标准是什么?我们需要的是可验证的、符合现代医学规范的数据。”
面对这些预料之中的质疑,李玄策的神情没有丝毫波动。他穿着一件深色的中式立领衬衫,背景是他那排满古籍的书架,几册泛黄的线装书脊清晰可见,其中一本摊开的,正是《黄帝内经》。书房里只开着一盏暖黄的台灯,光线勾勒出他沉稳的侧脸轮廓。
他没有急于反驳,而是端起手边的青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温热的清茶。放下茶杯时,他的目光沉静如水,扫过屏幕上那些或疑惑或审视的面孔,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穿透力,清晰地传遍每一个虚拟的会议室:
“诸位同仁,”他开口,语调不急不徐,“当一座森林燃起熊熊大火,我们是应该先争论火种来自何方,争论哪种灭火工具更符合历史传统,还是应该立刻放下成见,同心协力,调动一切可用的手段——无论是高压水枪还是传统的沙土——去扑灭它,保护森林里所有的生命?”
他微微停顿,让这个比喻的力量沉淀。屏幕上的专家们有的微微颔首,有的依然紧锁眉头。
“《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不仅指个体的免疫力,更指一个社会的凝聚力、组织力和对共同威胁的清醒认知。”李玄策的声音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律感,仿佛在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所采取的,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为最大限度保护生命而做出的艰难选择。它根植于我们对生命至上的敬畏,以及‘上医治未病’的古老智慧。隔离,是为了阻断传播链,保护易感者,如同在洪水到来前加固堤坝。筛查,是为了照亮未知的角落,如同在黑暗中点燃火把。至于中医药,”他的目光扫过那位提出质疑的专家,“它有着数千年的实践积淀,在此次实践中,它在缓解症状、改善体质、协同治疗方面展现了独特价值。我们愿意分享详细的临床观察数据,也欢迎基于科学精神的共同研究与验证。”
他的话语条理清晰,既回应了质疑的核心,又超越了具体的争论。最后,他的语气变得更加恳切,目光仿佛透过屏幕,直视着每一个与会者的内心:
“此刻,病毒是我们共同且唯一的敌人。救人如救火,争论火源只会延误时机。真正的‘大道’,在于放下无谓的争执,携手并肩,共享信息,互通有无。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汇聚全人类的智慧与力量,更快地扑灭这场威胁全人类的‘大火’,为我们的星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守护一个健康的未来。合作,方是唯一坦途。”
说完,他微微颔首,不再多言。书房里陷入一片沉静,只有电脑主机发出极轻微的嗡鸣。屏幕上,许多专家陷入了更深的思考,有人开始快速地在键盘上敲击。那位最初质疑的欧洲专家,紧锁的眉头似乎舒展了一些,眼神中多了一份认真的考量。李玄策身后书架上,《黄帝内经》那古朴的书页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无声地印证着跨越千年的智慧,在今日的全球危机中,依然闪烁着指引方向的光芒。窗外,京城的夜空依旧深沉,但东方遥远的地平线,似乎已透出一丝极其微弱的、预示着黎明将至的灰白。春寒虽料峭,但冰封之下,生命的河流从未停止奔涌。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金兰厌胜劫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